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我救赎”作为研究视角,重新审视30年代的海派小说,解析作品中都市人的精神焦虑,“自我救赎”主题的呈现,以及这一主题对小说文本形态造成的影响。通过海派小说“救赎”方式及文本表现与作家心理动因的关系,探究出海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的一种“利己”的精神原则和创作姿态;这一原则在40年代海派小说中有继承和转变,但始终作为一种精神传统以后的海派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章主要介绍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环境,分析在这一环境下生存的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第二章探究三十年代海派小说文本中自我救赎主题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包括爱情的唯美化、漂泊的理想化、现实的幻异化等。第三章着重探讨自我救赎主题对三十年代海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世俗传奇、感性叙事、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等方面。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一主题形成的动机,包括作家文化人格及作家一读者关系两方面,以及这一主题在整个海派文学发展中的来源与去向,并以此分析自我救赎主题背后的海派作家共有的精神原则。
作家的自我救赎最终是“利己”的,是为现实生活赋予神圣化、超越化的价值幻想,为种种思想和行为矛盾寻找协调方式。三十年代的海派文学开始改变以往海派文学的叙事动机,也树立了海派文学的独特品格——让叙事为寻找现世幸福服务,而不是指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或者抽象的理想。作家没有赋予虚构文本太多的责任,而只是把它作为舒缓自己(和读者)生存压力的一种想象性的安慰。作家与读者的“同情”,不是单纯的迎合或引导,而是同感和共鸣。小说也不再是抽象理想或政治口号的载体,而融合了作家最真切的生命体验。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海派文学的某些弊端,如视野的狭隘,对历史的冷漠和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