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倡导“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与路径。除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救济式扶贫等传统扶贫方式外,还逐步形成了资产收益扶贫的新路径。资产收益扶贫是基于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与贫困人口机构的变化,及财政支农资金与专项资金扶贫效果欠佳,经党和国家长期的酝酿而产生。资产收益扶贫,是切实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完善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的优势选择。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指导各地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要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合理把握推广的节奏和范围,不片面追求规模和覆盖面;二是产业为本,注重实效。资产收益扶贫分享的是产业发展红利,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为本。要选择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贫困群众辐射带动强的产业来设计和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三是加强引导,强化风控。收益分配要兼顾各方利益,引导好的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资产收益扶贫,并承担项目经营的主体责任。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加强风险管控,特别是防止系统性风险;四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资产收益扶贫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顺畅、监督有力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监管制度体系。资产收益扶贫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不论形式如何创新,这个基本点必须坚持。河北省威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2015年9月,为实现脱贫攻坚总目标,在国务院扶贫办,中财办,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威县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模式被引入威县扶贫开发事业中,开展蛋鸡资产收益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该项目是国家扶贫办探索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试点项目,所以威县德青源“金鸡”收益扶贫模式在全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推进中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资产收益扶贫的涵义和相关理论。这一部分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涵义和特征,即资产收益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农村贫困人口而采取的一种扶贫方式,其核心是“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之后阐述了资产收益扶贫的相关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整体运行机制。首先从资产收益所选项目初期各参与主体的构成因素上分析,这些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物质资源、项目实施主体和贫困人口,然后分别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项目中期规划发展上做分析,包括项目执行者的初期选择的判断和项目规划的制度分析。最后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后期的收益分配,包括经营性保底,保险性保底和回购性保底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河北省威县资产收益扶贫创新问题,首先介绍了威县的经济和金融情况,说明了威县被全国扶贫办确立为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威县德青源公司“金鸡”扶贫项目被确立为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然后对威县“金鸡”扶贫两种资产收益扶贫类型(引入PPP融资模式和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模式)分别从运作、优势、需要注意的问题上做了分析。最后对威县其他四个资产收益项目做了介绍,分别是:宏博白羽肉鸡产业扶贫项目、君乐宝乳业扶贫项目、威梨生态扶贫项目、土地托管于蔬菜扶贫项目。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创新,即资产收益扶贫创新了扶贫减贫工作的产业类型和受益主体,创新了贫困群体参与并获得利益的新态势,创新了政府扶贫工作的新职能和社会扶贫新模式,创新了贫困人口获得利益新途径。之后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难点,即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低迷环境下是否有持续资产回报,以及资产收益扶贫在全国推广是否面临阻力。第五部分分析了进一步优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政府要起到为社会资本与贫困人口搭建桥梁的作用,要建立项目评估体系与资金监管体系,要探索脱贫长效机制,以及要调控好项目风险性与贫困群体收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