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亦称自由借贷,是一种没有官方金融机构组织参与的借贷方式,主要包括个人之间的借贷和个人向非政府金融机构的借贷。因其具有广泛性、灵活性,不受信用对象、用途、范围、利率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而得以在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加之政府的横征暴敛致使四川农村生产力极为衰弱,农民急需资金却因现代金融机构的缺失而借贷无门。在这种背景下,民间借贷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时四川地区农村金融活动主要是民间借贷,这一时期四川民间借贷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它与农村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对农家日常生活和整个四川农村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研究,从四川农村民间借贷概况,民间借贷盛行原因,借贷组织形态及运作方式,民间借贷的调控和民间借贷对四川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揭示民国时期民间借贷与四川农村社会经济间的联系及其对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且种类繁多。本文主要依据1912-1937年的《大公报》中有关内蒙古地区灾荒的报道,以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报纸这一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