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只在基础阶段的一、二年级开设,很多高校高年级阶段不再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而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是终身发展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结束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何发展?本研究以词汇习得为窗口,从国内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的发展变化以及两者在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关系看英语课堂教学和课程后的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探究现行基础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否能促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长足提高。具体考察以下四个问题:1)一至四年级接受性词汇量的发展特点是什么?2)一至四年级产出性词汇量的发展特点是什么?3)一至四年级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之间的相关性如何?4)在有英语课堂教学和无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的发展特点分别是什么?在无课堂教学情况下,高强度学习者和低强度学习者的词汇量发展又是如何?本研究采用仿纵贯法,以某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教学示范点一到四年级的31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入学时他们的英语水平起点相似。研究采用Schmitt等人(2001)的词汇水平测试来测量被试的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的测试采用被广泛采用的测量方式—限时命题作文。四个年级的被试分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词汇水平测试、写作测试和问卷。同时,为了探究不同群体学生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的特点,本研究将四年级的被试细分为两组:高强度学习者(考研和出国)和低强度学习者。实验数据通过组间比较分析等,得出以下结论:1)被试的接受性词汇量逐年增加,并在二年级到三年级出现显著发展;2)产出性词汇量的发展较为缓慢,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之间产出性词汇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一年级与四年级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产出性词汇量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才有显著增长(从一年级到四年级);3)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之间在一年级和三年级时显著相关,均呈低度相关,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时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4)有课堂教学情况下,被试的接受性词汇量有显著增长,而产出性词汇量无显著增长,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辅助对学生接受性词汇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高年级无课堂教学情况下,被试的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均无显著增长,基础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持续动力。四年级的被试中高强度学习者和低强度学习者之间在接受性词汇量上有明显差异,而在产出性词汇量上无显著差异,说明不断线的语言学习使得学生接受性词汇能力能够有所发展,尽管语言学习和实践处于持续状态,产出性词汇能力却不能与接受性词汇能力同步发展,似乎在某一水平停滞。本研究对正在深化的大学英语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本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亟待提高,输出性课堂活动的设置必不可少。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应做到输入性课程和输出性课程的平衡,着重培养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其次,持续性的语言学习非常必要,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做到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第三,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在语言产出中使用新学的词汇,让学生将词汇融入到各种语言实践中,提高其词汇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