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预应力孔道对P.C桥梁截面受力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特别是P.C.连续梁桥以其结构刚度大,行车平顺性好,伸缩缝少和养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备受业主和设计施工单位的青睐,从而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然而步入21世纪,工程人员发现P.C桥梁开裂问题十分普遍。早期建造的大部分桥梁有的3-5年就出现开裂,有的在施工期间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现象,经过多年使用后承载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解决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开裂问题势不可待。为了进一步寻找引起P.C.桥梁开裂的机理和原因以及防裂措施,为今后同类桥梁建设提供技术前提和决策依据,本论文从P.C.桥梁力学行为入手,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此类桥梁在各个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下箱梁截面应力分布的规律及受力特性,研究预应力孔道对P.C.桥梁截面受力特性的影响,从而为该类桥梁箱梁开裂等问题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综述了P.C.桥梁的发展现状和此类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动态,指出了运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其受力特性的意义,阐述了这项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并简述了P.C.箱梁的力学特性、计算方法及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为数值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以重庆鱼洞长江大桥(260m预应力连续刚构)为依托,利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平面及三维分析模型,结合平面杆系结构软件Dr.Bridge全桥模型,对此桥主箱梁(单箱双室)0~2#块部分的各个施工阶段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证实了预应力孔道对P.C.桥梁截面受力特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最后对本论文作出总结,并对P.C.桥梁受力特性及开裂原因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深入工作的目标做出展望。数值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1.借用APDL编程在ANSYS中分别实现实桥典型截面在有孔道效应(预应力张拉灌浆前)和无孔道效应(预应力张拉灌浆后)情况下的平面数值模拟,比较分析其截面应力分布和预应力孔道周围应力集中情况,模拟分析施工阶段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砼梁的安全性。同时为进行三维空间数值分析提供前提,证实对P.C.桥梁进行三维空间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运用平面杆系结构软件Dr.Bridge3.0建立实桥的全桥模型,计算了重庆鱼洞长江大桥在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为空间三维数值分析提供基础依据。3.利用ANSYS二次开发工具,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建立重庆鱼洞长江大桥主箱梁0~2#块部分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下的空间三维数值分析。重点通过模拟预应力张拉,孔道灌浆等施工过程,分析并掌握带预应力孔道的箱梁截面在全桥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在得到大量数值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平面杆系计算结果和施工监控中的试验数据,与三维空间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总体评价并验证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4.根据Ansys三维数值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在考虑有无孔道效应的不同情况下,对主箱梁典型截面在部分典型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研究其后张预应力孔道对P.C.桥梁箱截面受力特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正>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法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特别擅长塑造具有强烈野心、仇恨与贪婪等情感的故事人物,并以此作为他各种创作风
期刊
目的: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针刺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细胞肝癌(HCC)行磁共振扫描,分析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双回波成像中,不同脂肪肝背景对肝细胞癌病灶显示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74例HCC患者行CT平扫及磁共振
本文以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为纵向线索来分析生态思想在其中的沿革过程,并循出体育建筑生态化走向的发展趋势,从而根据体育建筑的若干特点再从横向进行分析,确立体育建筑生态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
以万达广场某深基坑工程实例,结合基坑支护方案,简单阐述了该基坑支护工程中水泥搅拌支护桩、微型桩、土方开挖、预应力锚索等的综合应用。说明了合理选择基坑形式对基坑安全
支气管哮喘属于急重的呼吸道疾患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哮喘的病因病机出发,采用内治、外治等方法,缓解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症状,对缓解期患者采用辨证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精髓,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而逐步地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