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是以研究文本为主,把“忠实、对等”等原则放在首位,主要是在语言层面上分析译文是否忠实有效地传达原作的信息,也就是研究“怎么译”的问题。译者,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长期以来其积极作用在翻译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以对翻译研究的独特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起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是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后,译学研究的焦点逐渐从原文向译文、译者,从规定性向描写性过渡。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起了翻译研究界对文学翻译主体性的重新解读和定义,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区别就是文学翻译主体性不再被禁锢在静止的历史意义和恒定的文本意义当中,而是在一个对话性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和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文学翻译主体性,尤其是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翻译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以及丰富的学理依据。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凸显。意识形态、时代的文化观念对翻译的影响都是通过翻译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然而目前翻译研究多注重对译者主体地位的客观理论分析和定位,似乎忽略了从微观个案入手对某一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要深化主体性研究,有必要从个案研究入手,由个体到群体,将实证研究和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因为翻译领域对女性译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于微型小说----这种崛起于八十年代,迅猛发展的文体的译者的研究几乎没有。从时间上看,张白桦的文学翻译生涯与国内的微型小说汉译的发展时间同步,都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九十年代是国内微型小说汉译繁荣和整合时期,也是张白桦翻译实践的上升阶段,可以说,张白桦是与国内的微型小说汉译一起成长起来的。因此,对张白桦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从阐释学、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入手,旨在通过对翻译家张白桦的个人学术背景、翻译成就及其成因进行阐述,对于张白桦的翻译的宗旨和体裁、上题选择加以分析。对翻译家张白桦的文学翻译目的和实践的研究旨在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宗旨、审美取向等主观因素对于原文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分析了个人主观因素的形成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张白桦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旨在说明,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个人条件、文化素质、翻译思想、翻译能力,对翻译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揭示了译者所鲜为人知的艰辛努力和付出,对于译者主体的研究、女性译者的研究都有开拓意义,同时填补了中国当代微型小说译者研究的空白,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