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居民点仍将是农村人口聚居的主要形态。然而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用地结构松散,人均用地面积过大,容积率低,集约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通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对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缓解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部丘陵多山地区的安福县为例,针对安福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现状,力求为安福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找到合理的方式与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GIS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整合,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点扩展表现为整体上的分散化和局部的规模集中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形态趋于非紧凑性,用地扩展属于外延类型,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空间分布密集度及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扩展的紧凑度区域差异较小。(2)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1996年及2010年两期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究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变化。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受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更便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地方集中。(3)引入生态位概念,构建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及多因素综合适宜性评价。利用SPSS分析工具,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农村居民点按照适宜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与不适宜。(4)根据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等级,在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布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发展型、适度挖潜型、限制扩展型及异地搬迁型四种居民点布局调整模式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