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类公共建筑在我国不断兴建,生机蓬勃的局面掩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常常出现的状况是文化建筑主体具有一定的水准,而其外部空间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交通拥挤、环境杂乱、安全性差。 文化类公共建筑在城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外部空间作为整体空间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积极的介入到传播文化的服务中来。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不仅仅是附属性空间,它除了需要具备某些基本功能要求以外,还应成为一个可以承载部分文化建筑精神需求的心理场所,以便更好地烘托塑造出文化氛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对于市民文化需求方面也最终落实到公共建筑自身的发展及其外部空间休闲功能的加强。如何使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既能为其建筑主体提供基本服务,又能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本文对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着重在建立人与空间的交融。对人的活动心理以及环境与活动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此运用到成都市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活动调研中,通过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讨论了外部空间的空间特征与活动特征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然后,在对人的空间需求的内涵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满足市民需求的呈现特征,即场所必须达到舒适性、安全性、公共性、关怀性、艺术性的目标。最后,落实到城市、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中,提出了塑造满足市民需求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活力的相应原则,并着重于从空间尺度、交通组织、空间导向、环境氛围等层面上详细论述了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 最后,笔者在全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良好外部空间的可行的设计方法和运营管理措施。本文对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提出一种人性化角度的设计方法,为今后该类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青城山,位于网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1982年青城山—都江堰被批为围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城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五
城市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导致一系列新行为现象的产生,从而打破了城市既有的运行规律。从“城市空间—轨道交通”一体化的高度思考问题,通过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的纽带——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利用关系到延续历史和更新城市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首先研究中西方近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在理解了近代大背景下,对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现状及意义进
原公房住宅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建设中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北京在原公房住宅区的更新改造上加强了力度。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改造
学位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这其中,农村住宅的设计建设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是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住宅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直接
工业建筑遗产是工业时代留给每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工业建筑遗产本身,没有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发掘遗产保护
学位
医疗建筑是人类延续生命、保护健康的场所。随着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变革,人们对医疗建筑及其空间所传达的信息与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医疗环境提出更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钢网格结构在内的空间结构迅猛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对网格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表现进行归类和分析。文章分
如今,一个建设项目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建筑公司一方面需要处理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筑、结构、暖通等多方实时的配合协作。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建筑迈向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