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岩变形破坏过程是煤岩内部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力学过程,该过程伴随电荷信号的产生,能够间接反映煤岩内部状态,对煤岩变形破坏监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煤岩电荷监测已应用于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产生机理及瓦斯动力灾害监测应用研究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和难点。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自主研制并标定的煤岩电荷监测设备,围绕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感应规律及应用进行系
【基金项目】
:
深部采动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动力灾害孕育过程的控制机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0CB226803; 煤岩破裂电荷产生机理与煤矿动力灾害电荷监测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11172121; 受载煤岩自电位、电荷感应和声发射规律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274114; 瓦斯煤岩变形破裂过程声发射和电荷复合信号变化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岩变形破坏过程是煤岩内部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力学过程,该过程伴随电荷信号的产生,能够间接反映煤岩内部状态,对煤岩变形破坏监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煤岩电荷监测已应用于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产生机理及瓦斯动力灾害监测应用研究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和难点。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自主研制并标定的煤岩电荷监测设备,围绕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感应规律及应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基于煤岩微裂纹界面势垒形成机理,提出了微裂纹滑移分离、颗粒摩擦碰撞、孔隙瓦斯运移携带颗粒运动三种含瓦斯煤岩破坏自由电荷产生机理,为煤岩破坏电荷感应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煤矿井下恶劣环境,研制了基于感应原理的非接触式煤岩电荷传感器,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MSP430F449芯片的便携式煤岩电荷监测仪,并开发了在线式电荷监测系统。为定量研究煤岩破坏过程释放电荷量,设计了煤岩电荷传感器标定试验系统,通过标定试验修正电荷传感器电荷-电压转换系数为80mV/pC,应用该转换系数,得到不同频率响应下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k接近1,表明标定效果良好。通过设计含瓦斯煤岩三轴压缩电荷监测试验装置、煤岩瓦斯运移过程电荷监测试验装置,开展了加载方式、瓦斯、冲击倾向性影响下煤岩破坏电荷感应规律试验,研究发现煤岩电荷信号是瞬时脉冲簇信号,应力、瓦斯和冲击倾向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围压对煤岩电荷信号具有放大、强化作用,而瓦斯一方面通过削弱煤岩强度、冲击倾向性使煤岩电荷信号缩小、弱化,另一方面煤岩极限强度附近内部裂隙贯通,瓦斯通过自身快速流动特性形成冲流电流使煤岩电荷信号增强,不同应力形式造成煤岩微裂纹扩展进而导致损伤局部化是自由电荷产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冲击地压和突出的统一失稳理论,揭示了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发生机理,据此推导了含瓦斯煤层圆形巷道发生复合动力灾害的临界公式,确定了岩体应力、瓦斯压力、煤岩冲击倾向性为影响复合动力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基于煤岩电荷信号对应力、瓦斯、冲击倾向性指标敏感,提出了将电荷感应法应用于煤矿复合动力灾害监测预警的新思路。为此选择平顶山八矿和双鸭山集贤煤矿对煤岩电荷监测设备进行了现场应用,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赋存稳定、无地质构造的工作面开采时,动力灾害孕育过程中煤岩电荷最值、均值、变异系数等可反映动力灾害类型和危险程度,煤岩电荷与应力、瓦斯变化具有相关性。煤岩电荷监测设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设备抗干扰能力较强,初步实现了煤矿动力灾害电荷信号自动化监测和网络化管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增加,开采范围的扩大。地震、矿震等动荷载作用下的随机煤矿灾害事件也不断涌现,煤矿巷道的稳定问题变得极为重要。探索地震、矿震等动荷载作用下的巷道与围岩的破坏规律和加固机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煤矿巷道的地震响应及加固问题,相似材料的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是必不可少的两种研究手段。巷道围岩体的非线性动力响应是研究的难点。本文采用相似材料实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煤矿巷道的
巷道冲击地压是煤矿冲击地压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采矿工程和岩石力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门式液压支架的应用对于缓解巷道在冲击地压中的破坏具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让位吸能防冲支护理论,设计了具有吸能防冲功能的门式液压支架,并对支架的防冲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支护应力对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软化区深度和临界岩体应力的影响,得到:随支护应力增加,巷
我国是产煤大国,一直以来深受煤炭自燃的严重威胁。我国煤矿火灾事故中,煤矿井下煤炭自燃火灾占绝大部分。煤矿采区发生火灾紧急情况后,往往采取水封密闭采区,等火情稳定或消除后再重新启封采区。此时采区的煤被水浸泡形成了水化煤,而在采区启封疏放水过程中,水化煤脱水就相当于水化煤的饱和-风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其自燃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研究水化煤饱和-风干过程中不同风干时间的自燃
水合碳酸镁具有无毒、无味、纯度高、分散性好、热分解温度低等物化性质,不仅在工业领域用途广泛,而且具有潜在的市场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工业领域应用的水合碳酸镁主要采用化学试剂制备,自然界可供开采的水合碳酸镁矿床未见文献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水合碳酸镁矿物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采用低温液相法制备水合碳酸镁晶体,研究水合碳酸镁晶体物相、结晶形貌与晶体结晶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
充填法控制采空区顶板的覆岩变形破坏规律不同于垮落法,掌握该特征将对矿井水防治、瓦斯运移规律、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以及地表移动变形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往对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垮落法开采,采厚多大于1.0 m。因此,针对充填开采过程中等效采高小于等于1.0 m时的覆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板壳理论建立了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分析方法—“shell-crack覆岩变形破坏分析
剪切带是岩土材料破坏的前兆之一,剪切带的准确测量有助于揭示岩土材料变形破坏机理。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是剪切带测量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基于DIC方法的剪切带测量精度,本文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整像素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不易陷入局部最优。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将PSO算法与Newton-Raphson(N-R)迭代方法相结合,提出了粗-细搜
伴随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煤田规模开发,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神东矿区提出了浅埋采空区垮落岩体储水技术方案。但由于采空区不同位置覆岩结构差异,使其作用于垮落岩体压力产生空间变化,垮落岩体储水结构出现非均匀分布现象,给浅埋采空区垮落岩体储水量预测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论文以神东矿区22616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实验、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工程应
文章对当前新媒体和传统文化元素以及视觉传达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借助全媒体技术,从动态化、空间化以及情感化等多渠道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视觉传达的效果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随着采掘设备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矿井煤尘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了作业安全和职工身体健康。综掘工作面控尘除尘措施选择或设计不当是导致作业空间煤尘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论文结合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别进行煤尘理化性质和润湿性影响因素分析、煤尘润湿接触角估算模型、综掘工作面气流分布和煤尘颗粒运移规律、风幕控尘除尘机系统设计及其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颗粒粒径大小和煤质参数对煤尘润湿性的影
神新矿区乌东煤矿地表标高为+800 m,两个可采煤层B3+6煤层和B1+2煤层厚度分别为40 m和30 m,煤层的平均倾角均为87°,属于近直立特厚煤层。2011年至今,乌东煤矿共发生了5次冲击地压事故,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矿井采掘工程逐步向深部延伸,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乌东煤矿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基于板块构造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