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生之旅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51年出版,一经问世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作为童年时代和成年时代过渡期的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特殊和关键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既留恋熟悉的天真童年又害怕踏入陌生腐败的成人世界,同时他们也面临不同社会环境的挑战。身体的发育也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同样面临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霍尔顿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当时物质文明取得很大的发展,人们的兴趣集中在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己被摧毁,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精神生活却有很大的欠缺。人们的孤独感增强,对自我价值和前途深感迷茫,社会的多变性和投机性使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进行得更加困难和缓慢。他们所面对的是二战后美国文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该论文通过论述霍尔顿历经困惑、反抗、追寻以及最终妥协于社会的成长过程,揭示出战后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和残酷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霍尔顿的迷茫困惑进行分析。由于他正处在一个困惑的人生过渡阶段,因此经历青春期危机,深受成长之苦。在他步步接近成人世界的门槛并将跨过它进入成人世界的时候,他开始感到不安。他留恋儿童世界的纯真。他对于自身身份以及生活中必然出现的爱和性充满困惑,同时也对他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困惑。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陷入自我迷失的混沌状态之中。 第二章探讨霍尔顿的反抗。由于对于自我、爱和性以及社会的困惑,霍尔顿渴望从外界获得帮助。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弱势个体,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社会里,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母、老师、智者和同辈的理解和指引。他只有通过逃避,在行为、穿着和语言上反抗虚伪的成人世界。 第三章论述霍尔顿对自我、爱和纯真的追寻。由于霍尔顿不满于当时“假模假式”的社会,他开始了对自身身份以及爱和纯真的不懈的追寻,然而最终他的追寻均以失败告终。 第四章分析霍尔顿妥协的回归历程。失望于对爱、纯真以及自我身份的追寻,他最终以妥协的方式回归社会。由于现实生活无法逃避,在一次次的反抗和失败中,霍尔顿逐渐意识到回归现实的必要性,开始妥协于“假模假式”的社会。他的妥协是由他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他性格中与生俱来的软弱特点、行为中的矛盾以及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体的人,霍尔顿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痛苦的历程之后,他最终妥协于现实的社会,回归社会。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分析,可以对青少年心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霍尔顿不仅代表五十年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青少年成长的共性问题。另外,也揭露了二战后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青少年成长的艰难性。
其他文献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语言学家从词汇、语音和形态的差异进行静态研究。然而,运用语用学理论来研究性别差异尚属于新的视角。此外,不同于赞美
小说是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凝聚着作者匠心独具的语言创作魅力、奇妙构思的复杂情节发展,也能反映作者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呼唤道德,引发严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