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塑造中国形象——以陈季同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是正面的。而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叶,随着西方社会相继完成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不再感觉到东方文化具有吸引力了。欧洲的中国形象也囚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而一落千丈,由最初的美好、理想变成了落后与愚昧,欧洲对中国也由过去的赞美与表扬变成了批评与轻蔑。陈季同作为晚清的一名外交官,长期在欧洲的生活和工作,欧洲人对中国的侮辱和蔑视对于陈季同来说有着更加强烈的感受。为了破除和纠正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陈季同所有的文化活动几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就是致力于向法国及欧洲公众介绍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在欧洲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他试图建构一个理想化的中国,一个对西方人具有魅力的、完美的中国。他的这些努力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以致在当时法国作家、文人的笔下,常可读到对他的转引、转述、介绍和评论。陈季同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介绍宋塑造一种新的中国形象:一是与欧洲极为迥异的中国幸福观,介绍了中国家庭生活里的幸福、中国妇女生活里的幸福及中国化统孝道包含的幸福;二是令欧洲惊异的中国组织制度,介绍了百姓大家庭式的政府、家庭的政治功能及中国半封闭的社会分层体系;三是让欧洲不可思议的中国文化观,介绍了在中国发挥道德力量的宗教文化观、中国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观及中国人所追求的智者式的快乐。 本文通过将西方人与作为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陈季同对中国的幸福观、中国的组织制度以及中国人的文化观等几个方面的不同理解,重点考察了陈季同为何要在在欧洲为中国努力辩护,他是如何针对西方人的误解和偏见--辩驳并力图在欧洲塑造一种崭新的中国形象的,他的这些行动对欧洲尤其是法国以及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观方面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其他文献
清代统一台湾后,随着汉人移民的不断拓垦台湾土著民族的土地大量流失。清政府曾实行各种政策试图对在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熟番的地权加以保护,但是仍然不能扭转熟番地权流失的
全文首先结合《宋元方志丛刊》及其它文献的记载,对南宋桥梁数量作了大致的梳理,认为其时的桥梁建造数量庞巨,呈繁兴局面。此局面又是由地域要求、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