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合理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新问题亟待马克思主义的有力解释,国内外多元思潮激烈碰撞中的新辩题也亟需马克思主义的及时回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多种思想文化在中国交流交融交锋,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的工作仍有不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的事业,旨在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截止到2019年6月24日,仅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目前举行的15次集体学习中,就有10次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关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本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诠释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的详细梳理,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参考借鉴,以“主体、对象、内容、途径”四个分析维度,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展开学理分析。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予以阐明;第二章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形成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进行探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重点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观、对象观、内容观和途径观予以梳理;第五章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进行思考。本研究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展开剖析,为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一定的文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