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以局部温针灸为主要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治疗组采用局部温针灸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红光照射治疗。两组取穴一致,主穴取肾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配穴取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阳陵泉穴;双侧共16穴。针刺得气后,不再进行手法治疗。留针时,治疗组将长度2cm的艾条插于双侧肾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针柄处点燃施灸,待燃尽后再施一壮。对照组将红外线治疗仪功率调到10w,置于肾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处正上方20-30厘米处,以患者感觉局部温热为度。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周间休息2天,治疗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M—JOA)、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CRMDQ)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症状改善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对治疗后整体疗效进行评估,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以对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症候总积分(JOA)、功能障碍评分(CRMDQ)组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JOh评分、CRMDQ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症候总积分(JOA)、功能障碍评分(CRMDQ)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JOA评分、CRMDQ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治疗组)、80.00%(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局部温针灸法和针刺配合红光照射法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疼痛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方面均疗效显著;(2)两组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方面,局部温针灸法的疗效优于针刺配合红光照射法;(3)通过总有效率的比较,尽管两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但局部温针灸法较针刺配合红光照射法疗效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