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市常住学龄人口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幼儿、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探求学龄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空间分布转变背后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影响。在综合分析与学龄人口空间分布相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上海教育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常住学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和相关说明。第二、三、四章分别对“三普”和“四普”、“四普”和“五普”、“五普”和“六普”期间上海幼儿、小学、初中学龄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以及分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通过对上述三个阶段(1982-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并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上海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1982-2010年间上海常住学龄人口不断向郊区聚集;2.郊区学龄人口的大量导入,给郊区教育造成压力也带来发展机遇;3.外来常住学龄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是学龄人口变动的首要因素;4.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郊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因此要依托大数据,建立学龄人口动态变化数据库,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管,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师区域间合理流动,为均衡教育资源提供人力保障;利用名校的辐射作用,在郊区大力推行名校建分校的举措,推进优质资源均衡化;加强郊区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增强学校的自我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