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克早斯蒂娃在20世纪60年代末创立“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它业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和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众多翻译理论家都曾致力于互文性的理论研究,然而关于该理论的实践研究方面尚须更多努力。 鉴于此,本文作者拟作一个实践性的尝试,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着手,将互文性置身于翻译策略的应用选择之中,重点讨论互文性与异化翻译策略固有的紧密联系。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作者将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在该译本中译者翻译技巧的具体运用,总结归纳了其翻译策略上的倾向,以期对从事古典文学翻译工作的译者有所裨益。 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作者对全文内容共分四章作以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互文性和翻译策略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时下文化研究是翻译实践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认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实践中策略的选择上用来保持原语文化特性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章中,作者概述了互文性理论及翻译策略。自互文性理论问世以来,关于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该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作者以该理论创始人克里斯蒂娃的观点作为研究依据。仔细分析了互文性和翻译策略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翻译的互文性本质之后,本文作者提出无论是作为译者还是作为读者,在翻译实践和阅读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具备另一种新的能力,即互文能力以确保能够真正地欣赏到原作的内涵及原语文化的真实面貌。原语和目的语中用来制约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的互文规范有很大差异。译者所具备的原语互文能力无疑较一般目的语读者水平更高,能够与作者和原语读者产生更多的互文共鸣。在翻译过程中,一个真正合格的译者应当以异化策略为主,用目的语的语言重现原作中的互文现象,使得目的语读者有机会真切感受原语文化特性,并且为目的语读者积累有关原语文化的互文能力创造机会。 第二部分是作者所选译本的个案分析。第三章里,作者首先探讨了文化因素的互文符号功能。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文本中存在的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譬如:字、词、句必然使读者将该文本与其它文本联系起来,而这些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