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和谐党际关系发展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党际关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谐的党际关系不是从政党成立之初就形成的,而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和谐党际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两党和谐党际关系发展过程中,主体间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主体间性认知的发展,主体间性共存的实践,就是和谐党际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成立之初,两党皆没有树立主体间性意识,没有将对方当作平等、完整的主体。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视对方为对立面,采取抵抗、不合作的对策。因而在这个阶段,两党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两党之间也没有合作与交流;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民主党派是可以作为合作对象的,民主党派也认识到两党具有政治共识,能够结成同盟。因而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现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团结协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相互尊重彼此的主体地位,合作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等任务。1957-1978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主体间性意识弱化,误将民主党派作为革命的对象,导致两党的合作遭受挫折。可见,主体间性意识强,则两党关系和谐,主体间性意识弱化,则两党关系不和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分析了民主党派的性质,重新确立了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完善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谐党际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和谐党际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时期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和谐党际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两党交往合作中主体间性意识不坚定,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弊端。针对党派交往中的不足,笔者提出要进一步坚持互相平等、相互理解和彼此关爱的原则,增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主体间的互主体意识;要认识主体间平等关系中的差异性,改善共产党民主、科学的领导方式,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最后,党际协商、民主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交流、协作的重要方式,要推进党际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推动民主监督公开、组织、法制化发展,以此促进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主体间的理性交往。
其他文献
作为马克思奠基性著作的《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科学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根本问题,详细阐述了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四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校本练习是近年来教学与课改的热点课题之一,校本练习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形成学校特色的练习。思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作用,以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分析,基于现有的指南和临床研究,考虑用药经济性,制定
法治政府是政府运作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建设法治政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构建法治政府的规划和纲要去努力,而且需要有一系列可以量化考核的标准来评价。规划和纲要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具有导向性的目标,使法治政府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是,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进度、态势及走向等问题的解决,规划和纲要则显得乏力。法治政府评价指标是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为宗旨,以评价政府法治为切入点,能够对法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