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对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评估技术、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认识。方法采取连续采样方法入组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组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共400例(男性192例,女性208例)。根据老年肌肉衰减欧洲工作组(EWGSOP)的定义肌肉衰减综合征表现为同时符合低肌肉量和低肌肉功能。肌肉量采用上臂肌围(MAMC)和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技术评估:MAMC是通过测量上臂围(MAC)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代入公式(Landi 2012)获得。BIA获得的肌肉量代入用身高或体重调节的三个不同的参考公式Janssen 2002、Janssen 2004和Baumgartner 1998。肌肉功能通过测量握力(HGS)评估。根据各自截点值统计各参考公式诊断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率。用kappa值评估各参考公式诊断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一致性。BIA与MAMC两种肌肉量评估方法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根据EWGSOP推荐的Janssen 2004公式将入组患者分为肌肉衰减综合征组和非肌肉衰减综合征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两组患者完成病人提供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分为营养良好、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和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指数(BMI)按世界卫生组织截点和营养筛查对老年人设定的截点值分为消瘦、标准、超重和肥胖。按心衰分期(ACC/AHA2005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将患者分为A阶段、B阶段、C阶段、D阶段。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估两组之间以上各项指标是否有差异。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识别与肌肉衰减征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判断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情况绘出ROC曲线,分析其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设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Janssen 2002、Janssen 2004和Baumgartner 1998和Landi 2012不同参考公式,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率差距很大,男性从19.29%-35.40%,女性从7.21-13.50%。据EWGSOP推荐的Janssen 2004发病率为22.8%。用BIA评估肌肉量的Janssen 2004和Baumgartner 1998有很好的一致性(k=0.907,P<0.001)。Janssen 2002与Janssen 2004、Baumgartner 1998有中等度一致性,分别为(k=0.541,P<0.001)和(k=0.514,P<0.001)。Landi 2012与Baumgartner 1998、Janssen 2002和Janssen 2004一致性较低,分别为(k=0.473,P<0.001)、(k=0.426,P<0.001)和(k=0.468,P<0.001)。评估肌肉量的两种方法BIA和MAMC两之间有中度的相关性(r=0.579)。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和严重营养不良)肌肉衰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z=92.948,P<0.001),另外在营养良好患者中,6.25%符合肌肉衰减综合征。消瘦患者中64.29%为肌肉衰减综合征。然而,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也有部分为19.78%为超重或和肥胖患者。心衰C阶段和D阶段患者65.09%合并肌肉衰减综合征,明显高于心衰A阶段和B阶段患者(z=147.140,P<0.001)。老年、男性、消瘦、营养不良、LVEDd增加、心衰分期C或D阶段的患者是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8.5岁和LVEDd大于55.5mm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结论(1)肌肉衰减综合征在心内科住院患者很常见,发病率根据参考公式的不同差距很大。(2)EWGSOP推荐的Janssen 2004和Baumgartner 1998公式的一致性较好,可作为评估肌肉量的参考公式。尽管MAMC与BIA相比有更好的可行性但不推荐为评估肌肉量的技术。(3)老年、男性、消瘦、营养不良、LVEDd增加、心衰分期C或D阶段的患者是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4)肌肉衰减征部分存在于非营养不良患者、超重或肥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