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世界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增龄和衰老(aging)必然导致老年人系统功能逐渐减退和患病机会增加,而有时“疾病与健康”不易区别。在老年人中,存在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称为衰弱。衰弱不同于衰老,其特征是机体多种生理系统功能下降,整体脆弱性增加,表现为对应激源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引起多种不良后果,如脏器功能恶化、住院次数增加和死亡等。同时衰弱也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因而在衰老的老年人群中及时发现衰弱个体,对阻止和延缓衰弱的不良预后,从而获得成功老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衰弱,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针对衰弱的发生机制,以及衰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伴随着衰弱影响因素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关于衰弱的评估工具也不断构建和发展,如衰弱表型(Phenotype of Frailty,FP)、衰弱累积缺陷指数模型(Frailty Index of Accumulative Deficits,FI-CD)等,FP和FI是目前较为接受和广泛应用的衰弱评估工具,可以较好的筛查衰弱人群。近来研究显示老年人衰弱患病率较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病是老年慢性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等不良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高。而我国老年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血压控制是老年医学和全科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而针对老年高血压人群衰弱的危险因素而进行干预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高血压自我管理对衰弱的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简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17日-3月29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240例。采用FP分期工具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了解目标人群衰弱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衰弱等级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状态、共病、血压水平、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婚姻、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及与衰弱发生的相关性,并采用FI指数模型得到每个高血压患者的FI值,分析两种工具评估衰弱结果的相关性。另外采用同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共14个小区的自我管理小组的84例高血压患者,收集同样的资料,比较管理和非管理的两组患者的衰弱情况,分析自我管理在高血压患者衰弱中的价值。结果324例高血压患者,排除缺失数据患者(n=5),共入选236例非高血压管理小组患者,83例为高血压管理小组患者。高血压非管理小组的患者中,衰弱37例(15.7%),衰弱前期116例(49.2%),无衰弱83例(35.2%),最常见的身体方面特征的变化是握力下降(48.7%),其次是自我感觉疲劳(28.8%)、步速下降(23.7%)、体力活动下降(15.3%)及体质量下降(1.3%)。FI值呈偏态分布,平均值为0.194(标准差0.104),FI值范围在0.026-0.526之间。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男性FI值中位数(0.186,0.253-0.103)与女性FI值中位数(0.179,0.244-0.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衰弱表型与衰弱指数模型对衰弱的评估结果高度相关(r=0.735,P<0.05)。FP分期与FI值均与各结局变量(BADL、IADL、过去一年跌倒史、过去一年住院史、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多重用药)呈明显相关性,且FI值与各结局变量的相关性均大于FP分期与之的相关性。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调整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后显示共病、年龄、抑郁状态、受教育程度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病<5种与共病≥5种的老年高血压人群相比,FP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3.432倍(95%CI(1.950,6.032),P<0.05);与年龄≥80岁老年高血压人群相比,年龄≥60岁但<70岁老年高血压人群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8.917倍(95%CI(4.023,19.767),P<0.05),年龄≥70岁但<80岁老年高血压人群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5.709倍(95%CI(2.889,11.280),P<0.05);与小学及以下人群相比,大专及以上老年高血压人群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可能性为3.380倍(95%CI(1.486,7.698),P<0.05),中学(包括中专)老年高血压人群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可能性为2.300倍(95%CI(1.075,4.918),P<0.05);不抑郁老年高血压人群与抑郁人群相比,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3.557倍(95%CI(1.380,9.180),P<0.05),可能抑郁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与抑郁人群相比衰弱分期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1.740倍(95%CI(0.608,4.983),P=0.302)。管理与非管理小组倾向性评分匹配(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年龄、受教育程度、抑郁后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共病数量、服药种类、FI值、FP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人群相比,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人群的血压控制水平较好(P<0.05),共病数量≥5种的比例较低(P<0.05),多重用药≥5种的比例同样较低(P<0.05),FI值较低(P<0.05),FP分期衰弱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在内的多种社会、心理、身体、人口学因素与衰弱独立相关,衰弱作为一种可逆的老年综合征,重在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它的发生。且高血压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的慢病管理方式,在控制高血压患者发生衰弱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延缓衰弱的发生。为防治衰弱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