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SU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采用我院已故武医专家郑怀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方郑氏新伤药加味外敷治疗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探讨该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消炎止痛作用并分析其机制,对比三妙散疗效是否具有优越性,为该方临床应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实验选用SD大鼠80只,所有大鼠采用MSU踝关节注射造模,造模成功后,选取72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组(加味新伤药组),药物对照组B组(三妙散组)、模型组C组共三组(n=24);后再随机分为造模后第12小时、第24小时、第3天、第5天共4个时相点组(n=6),分组后用记号笔分别进行标注。造模4h后予药物干预治疗,各组给药后分别于12h、24h、3d、5d按点随机取材,并在各识相点观察大鼠皮温、步态、肿胀变化,采用ELISA法测量滑膜组织中ICAM-1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滑膜及软骨形态学的变化,实验所得各项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结果:1.三组大鼠在各识相点体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皮温指数变化:皮温在各识相点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12h后,加味新伤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但三妙散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h及3d后,加味新伤药组及三妙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但加味新伤药组与三妙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d后,三组之间皮温比较无明显差异,均已接近大鼠正常皮温。3.滑膜组织中ICAM-1含量:12h各组ICAM-1的含量出现下降,其中加味新伤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但加味新伤药组与三妙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h后,加味新伤药散组与三妙散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三妙散组与模型组比较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但模型组ICAM-1的含量在此时达到了一个峰值;治疗3d后,实验结果比较与治疗24h无明显差异,但模型组ICAM-1的含量较治疗24h下降;治疗5d后,加味新伤药组与三妙散组、模型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三妙散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ICAM-1的含量均较治疗3d后下降。4.组织形态学观察:药物干预后,大鼠滑膜病变的评分各阶段比较均呈下降趋势,软骨损伤24h较12h时明显,之后随时间推移出现下降趋势,均呈现出炎性反应减轻的态势,其中加味新伤药组(A组)较三妙散组(B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加味新伤药及三妙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加味新伤药作用明显优于三妙散,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大鼠滑膜组织中ICAM-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