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长期接触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2)大鼠的尿液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肾脏细胞凋亡、肾细胞中Bax蛋白表达,观察CS2对大鼠肾脏损害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治疗CS2中毒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80只健康SD大鼠,均为雄性,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空白组(0mg/kg)、低剂量CS2染毒组(50 mg/kg)、中剂量CS2染毒组(150 mg/kg)、高剂量CS2染毒组(250 mg/kg),每组各16只。CS2溶于橄榄油后进行腹腔注射染毒,每天1次,每周5天,连续16周。空白组给予等量的橄榄油腹腔注射,正常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各组大鼠给予常规颗粒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每周固定时间称重1次,并根据体重相应调整染毒剂量。在染毒12、16周末,随机抽取各组大鼠6只,将大鼠置于代谢笼中,收集24小时尿液标本,对其尿蛋白、尿肌酐水平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osaminidase,NAG酶)活性进行检测。随后将其处死,在心脏采血,对其肾功、肝功、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取肾组织标本测定肾脏指数(计算方法:肾脏重量(g)/体重(kg)),固定并切片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在肾细胞中表达情况。结果:(1)随着CS2染毒时间的延长,动物逐渐出现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步态异常等症状,提示CS2中毒性损害已存在。(2)在12周末和16周末,与正常组和空白组比较,体重、肾脏指数、尿肌酐、尿NAG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变化显著(P<0.05),且尿NAG在低剂量组仍增加明显(P<0.05)。各染毒组间,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变化显著(P<0.05),且尿NAG含量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增加明显(P<0.05)。(3)在16周末,与正常组和空白组大鼠比较,血清中SCr和BUN水平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明显增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增高最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变化不明显(P>0.05);在12周末,血清中SCr和BUN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在12周末和16周末,与正常组和空白组比较,血清AST、TC、TG水平在高剂量组明显增加(P<0.05);中剂量组AST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大鼠比较,AST水平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明显增加(P<0.05)。其余各组在时间上的变化不明显(P>0.05)。(4)HE染色结果:各染毒组大鼠肾小管损伤随染毒时间延长和染毒剂量增加而加重,所有高剂量组大鼠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部分中、低剂量组大鼠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16周末时肾脏病理评级高剂量组大鼠较正常组和空白组高(P<0.05)。(5)肾细胞凋亡百分数随染毒时间延长和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12、16周末各染毒剂量组肾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空白组(P<0.05),各染毒剂量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6)免疫组化显示:BAX蛋白在染毒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呈棕黄色表达,并随染毒时间延长和染毒剂量增加,染色程度加深,面积增大,而在正常组和空白组的表达为散在的弱阳性。同一时间,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空白组(P<0.05);各染毒组间随染毒剂量增加,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P<0.05)。结论:1.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可导致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2.细胞凋亡可能是二硫化碳肾脏损害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