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为特征性表现。PJS患者息肉肿瘤性改变(上皮内瘤变、癌变等)发生率可达3%-6%,同时伴发胃肠道内外肿瘤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包括大肠、乳腺、小肠、胃及胰腺肿瘤,PJS患者一生中癌的发生率可达37%-93%。PJS患者消化道多发息肉常会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其癌变倾向和并发症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危害极大。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作为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不明原因小肠出血、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小肠息肉以及小肠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DBE在小肠疾病的治疗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内镜下小肠息肉摘除。PJS的主要致病基因是STK11/LKB1,研究报道大约有30%67%的PJS患者存在STK11/LKB1基因的胚系突变,小部分存在体细胞突变。STK11/LKB1基因突变导致的STK11/LKB1蛋白激酶失活可引起包括PJS的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在PJS和散发肿瘤中已经检测出200多种STK11/LKB1基因突变。然而STK11/LKB1确切的致病机制错综复杂,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不同的STK11/LKB1基因突变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活动的不同环节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研究PJS在DBE下息肉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进一步丰富STK11/LKB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探讨DBE对PJ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Peutz-Jeghers综合征中STK11/LKB1基因突变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长海医院接受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治疗的38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例和电话随访获得以下内容: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外科手术史)、治疗结果(每次住院切除小肠息肉的数量、每次住院切除大于2cm小肠息肉的数量、每次住院切除小肠息肉的最大尺寸、全小肠检查数)、并发症以及内镜治疗后外科手术发生数。量化值概括为平均值(标准差),不同住院次数之间变量间的差异性采用Friedman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联合应用Sanger测序和MLPA检测技术对17个PJS家系(遗传性家系1个,散发性家系16个)共计18例PJS患者、17例家系正常人,进行STK11/LKB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第一部分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30.5±11.1岁),平均住院次数为1.4±0.6次,共行双气囊小肠镜102次。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每次住院切除大于20mm的小肠息肉平均数量明显降低(第一次3.4;第二次0.4;第三次0.1;P<0.001)。同样,切除小肠息肉的最大尺寸也明显降低(第一次36.5mm;第二次5.47mm;第三次1.32mm;P<0.001)。1例患者发生术后延迟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夹止血后缓解,3例患者发生小肠穿孔,其中1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转至外科手术治疗。只有2例患者研究期间因为肠套叠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小肠息肉癌变死亡。第二部分结果: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应用Sanger测序对17个PJS家系进行STK11/LKB1基因的突变筛查。结果显示,8例(47.1%,8/17)先证者中检测出6种不同的STK11/LKB1基因突变,包括2个错义突变和4个截短突变,突变均与家系表型共分离,且在8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相同突变;其中两种突变与PJS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有关,分别为结肠癌和肺癌。所测6种基因突变均符合国际报道,包括2个错义突变(c.521A>G,c.526G>A)和4个缺失突变(c.179180insA, IVS1+1G>A, IVS5+2T>C, IVS5+1G>A)。MLPA技术检测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应用MLPA技术检测9例Sanger测序未发现STK11/LKB1基因突变的PJS先证者,结果显示,3例(33.3%,3/9)先证者存在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其中2例为1号外显子缺失(c.-1114-?290+?del),1例为3号外显子缺失(c.375-?464+?del)。MLPA检测家系其他PJS患者和正常成员,提示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与家系表型共分离。结论1.双气囊小肠镜对PJS患者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够避免急诊外科手术。2.应用Sanger测序和MLPA检测技术测得PJS患者STK11/LKB1基因的突变率达64.7%,筛选得到基因突变位点符合国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