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唱是有着悠久历史、蕴含着鲜明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以及艺人精湛的技艺,使得说唱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而经久不衰。自唐以降,说唱不断发展成熟,逐步出现了说书、诸宫调、陶真、弹词、鼓词、道情等一系列说唱艺术,逐步汇聚并长期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曲艺”艺术。很多说唱艺术形式和其中的经典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甚至结合了时代特色,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从形式上说,说唱分有纯粹说书(即宋讲史、元评话、清代以来的评书、评话及说大书等)、讲唱兼备(即唐代俗讲、宋元小说、明清以来的弹词、大鼓书等说唱兼具的形式)和纯粹演唱(如快书、子弟书等)三类。从构成上说,说唱艺术由表演行为和说唱文本两部分构成。说唱的文本内容被看做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研究的“说唱”,即是指说唱艺术的文本。一直以来,中国古典小说与说唱艺术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不少古典小说的成书,吸取了民间说话文本的精髓。同时,不少古典小说也反哺于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说唱有不少故事题材取材于古典小说,《聊斋志异》即是典型范例。《聊斋志异》是我国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以“写鬼写狐”、“刺贪刺虐”而著称于世,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聊斋志异》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聊斋志异》共十二卷,近五百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使得《聊斋志异》自问世之初便在文人圈内蜚声四起,更有不少篇章早早地被改编为鼓曲书词流行于世,形成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曲目,人称为“聊斋志异说唱”。时至今日,不少说唱艺人仍然在书场、荧屏、网络上演出着聊斋故事,使得这一传统的曲艺项目仍在继续散发着光芒。不仅如此,聊斋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走向观众,这种方式更加新鲜、直观的地丰富了人们对《聊斋志异》认识,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甚至也可以看做为《聊斋志异》通俗化传播的一种形式。由于历史原因,说唱“志目”作为民间曲艺的一部分,长期被人们看认为“微不足道”、“不登大雅之堂”。在注重诗、文的传统文人社会中,说唱的地位甚至较戏曲更等而下之,一般也只流行于社会底层。而且,说唱文本多留存于艺人的脑海之中,用口耳相传的古老方式不断延续,较少有刊本传世。即便偶有辑录,也难为藏书家所在意,故而多散佚不闻,令人深以为憾。近代以来,随着文化运动和各类新思潮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生了不小转变,注重了对民俗国故的保护,越来越多的鼓曲书词得到整理发掘,它们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为研究说唱艺术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提供了基础。本文从研究《聊斋志异》说唱的发展概况、创作手法、创作理念和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出发,概述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聊斋志异》说唱的发生及发展历程,介绍了俚曲、评书、子弟书、弹词、话本、鼓词等《聊斋志异》说唱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比了说唱与原著的异同,从而得出了这类说唱艺术“同而不同”的创作手法及“俗而不俗”的创作理念。《聊斋志异》说唱只是古典小说传播中的一个侧面,不少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有着独特的通俗化传播特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同时对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进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