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分工和产业转移进程不断推进,两岸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了产业上下游分工关系。两岸产业高度互补,互利双赢,增进了两岸民众的共同经济利益。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对传统全球价值链体系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两岸经济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两岸产业关系由原来的高度互补向局部领域竞争性不断增强的局面发展,对岛内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岛内舆论与政治力量炒作为“红色供应链”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两岸产业合作与竞争关系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并对大陆市场和欧美市场的产业合作绩效进行了核算,以明确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的获利情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获利规模迅速增长,中间品和零组件获利占绝对优势地位;主要获利产业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机械产品制造业等制造业领域以及批发、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国际市场上,台湾经大陆间接向国际市场出口,其中欧美市场绩效约占4成左右,获利产业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集中程度高达5-6成。(2)在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两岸产业在大陆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两岸产业替代关系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早期以台湾产业对大陆产业替代为主,后期以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为主;两岸替代性较强产业分布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基本金属、批发业等领域。国际市场上,两岸产业的替代关系和替代程度明显弱于大陆市场,但也保持着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的局面,替代产业更加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无论是大陆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大陆都是对台湾实现替代的主要力量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经济体之间出现了对台湾产业的联合替代效应。(3)对两岸产业竞合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经济方面,全球经济面临变局之下,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两岸在劳动力薪资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使得两岸产业互补性降低,竞争性不断增强。通过比较两岸的产业政策规划发现,两岸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重合度较高,两岸产业若各自独立发展,可能会由个别产业、局部环节的“点”状竞争演化为整个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进而可能对台湾产生“换链”冲击。(4)对两岸产业竞合的政经影响进行了研究。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会降低台湾在两岸经贸中的获利能力,影响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在两岸之间的分配格局;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也会对台湾内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对台湾制造业产生重要冲击,进而间接影响到服务业获利;对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进而对岛内经济社会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特别是对台湾传统优势领域的替代,会对岛内民众的产生心理冲击,有可能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对未来两岸产业合理分工布局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未来两岸产业合作应向两岸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在传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内,两岸应携手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增强两岸产业的竞争力;在大陆倡导的“一带一路”方面,两岸有机会建立产业高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