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构建财务监督基本理论和透视财务监督实践的目的,以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制度经济学为研究平台,首次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切入财务监督问题,采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特别是本着一般到特殊的思维逻辑,依托国家财务理论,在建立和阐释财务监督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委托代理经营的实践,探讨和评述财务监督制度的一般形式,重点探讨和解剖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实难题,勾画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的财务监督体系框架.首先,追根溯源经济监督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强财务监督的必要性,通过国家财务与企业财务两个经济范畴的辨析,初步理清了密切相关的国家财务监督与企业财务监督的关系.其次,以探索者的勇气,慎密而又大胆地把新中国财务监督制度演绎和变迁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财务监督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比较详尽地论证了我国财务监督制度变迁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财务监督制度的安排同样要服从和服务于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的比较原则,制度安排过程中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二者不可偏废,在我国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环境下,政府在财务监督制度安排中的角色定位,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都对财务监督制度的安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可忽视.构建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督体系是本文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国有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催生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更多的将会以不同的国有资本形式存在.为了便于分业监督和分工监管,在坚持三个制度性的设计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监管适度原则、规则互补原则的前提下,从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和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出发,构建了包含法律监督、产权代表监督、国家财务监督、行政司法监督、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其他监督如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在这个监督体系之中,审计监督位于整个监督体系的龙头地位,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都要求审计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审计监督,既是国有资产作为公共财产属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审计本质的必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