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性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占我国刑事犯罪的比重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弄清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则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笔者以吉林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为样本,采用了案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吉林市四个城区(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龙潭区)2007年至2011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和方法,希望对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有参考价值。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是如何进行界定的,介绍了本文的调查范围和方式,重点通过对2007至2011年吉林市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数据的分析,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初步归纳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是未成年人心理成熟期延后的表现;犯罪主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未成年人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犯罪人员中逐渐出现女性未成年人罪犯是未成年人心理自我评价提升的表现;犯罪类型主要为侵财型是未成年人攀比心理的集中表现;犯罪手段趋向于暴力化是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犯罪组织形式具有集团化特点是未成年人从众心理的表现,为剖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角度入手分析原因,结合抽样调查中吉林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归纳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四个方面。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个体原因包括:生理发育过快与独立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心理发育相对迟缓的矛盾,独立意识增强与适应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原因,即监护缺失的家庭结构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极端心理,家庭教育失当不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健康的心理;学校方面,重成绩轻教育使未成年罪犯产生边缘化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存在偏见使学校形成“排外”的心理氛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接轨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放任心理;社会原因则包括不良的社会环境、泛滥的负面文化和虚拟的网络世界等因素,都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产生着影响。以上各个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的严峻形势。第三部分笔者从未成年人身边的人、学校教育和客观环境入手提出对策,试图找到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途径和方法,减少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熏染作用的消极因素,通过客观因素抑制或改变未成年人主观犯罪心理,预防其犯罪心理的形成,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改进家庭教育模式,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心理负面情绪的疏导和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和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接轨等方法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加强法制宣传,净化社会风气,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减少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不利因素,培树未成年人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强化司法能动性,给未服刑未成年人罪犯同等机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认同感,同时促进监所与家庭衔接,增强服刑未成年人罪犯的归属感,为未成年人健康心理重塑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其身边的人、事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减少或消除各种消极影响,解决好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心理矛盾,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