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往往被视作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指向日常生活中的儿童个体,也联系着每一个成年人的童年阶段。但在以诗歌为例的艺术创作中,无论中西方,对于“儿童”的关注和研究都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坎坷的发展历程。其中对儿童意象的认识上又都有过一个关键性的过渡时期。在西方,儿童意象的转型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而在中国,尽管对于儿童的诗化描写可寻根至公元前的《诗经》,但真正以儿童为主体的诗歌创作则要到唐末宋初才初见端倪。因此,本论文分别选取了英国浪漫派诗歌先驱华兹华斯以及北宋早期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文本,来探讨儿童这一人物意象在联系诗人、文本、社会三者上的作用及意义。在国内,现有关于诗歌中儿童意象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学界目前对于儿童意象的研究关注点过于集中,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表现儿童与天真、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对儿童意象的社会性意义未有深入探讨;其次,当前关于儿童意象研究的作品选择仍有局限,研究范围往往聚焦在单个的诗人或者特定的朝代,鲜少在跨文化诗歌比较研究的领域中进一步展开。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论文将以中西诗歌意象共有的美学特征为前提,通过华兹华斯与梅尧臣诗歌中儿童意象的对比研究,试图探讨中西方诗歌中儿童意象的可比性及其涵义。为了探讨中西诗歌中儿童意象的可比性,本论文选取了以下三个方面来观照华兹华斯与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分别是自然中的儿童形象,家庭中的儿童形象以及早逝的儿童形象。通过分析“儿童”在华兹华斯与梅尧臣诗歌中所呈现出的这三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华兹华斯与梅尧臣在塑造儿童意象上的共通点在于其儿童意象的多义性。一方面,儿童意象在两位诗人的诗作中都表现为天真与经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交融;另一方面,无论是华兹华斯还是梅尧臣,诗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儿童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诉求。儿童,于华兹华斯是象征的形象,于梅尧臣是现实的投射。简而言之,儿童意象不仅是自然与社会交融的产物,更是诗人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儿童意象的跨文化研究,本文试图指出,儿童意象在华兹华斯与梅尧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多义性,与儿童兼具自然性和世俗性的特征不可分离。而对于华兹华斯与梅尧臣这两位诗人而言,他们对于儿童意象中社会性意义的关注,更是与其自身以及所在时代的诗学诉求相呼应。因此,认识到儿童意象的多义性与复杂性,无论是对于华兹华斯和梅尧臣的诗歌研究,还是对于诗歌意象的跨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诗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