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90年代新纪录运动以来,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始终沿着体制边缘艰难地前行,从早期建构审美乌托邦的想象与反叛,到新世纪以来向社会和大众意识的回归,独立纪录片在承担着留存记忆、映照现实的理想愿景同时,也成功引领了一大批愿意独立发声的同行者。南方周末及新华社摄影记者出身的周浩,希望摘掉有色眼镜重新表达自我对世界的态度,由此加入了独立纪录者的行列。作为一位有着体制内身份却坚持跳出体制内视野的导演,周浩区别于其他纪录片导演的最大特质就是他十几年的记者生涯,这成就了他的作品兼具深度报道与直接电影的表现风格。他关注公共空间的流转与社会群体的生存境遇,凭借异常冷静的视角观察着当下社会,他还在一部部作品中,摸索着纪实与真实之间的本质关系,视点的游移与主体意识的介入使他巧妙地规避了预设架构的方式;他的作品从不会流露出批判的锋芒,而是为了呈现一个本真的社会,他用独特的镜头节奏打破社会意识的隔膜,试图建构一种影像与现实双向互通的交流模式。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新纪录运动的概念在消散,但纪实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吸引了更多有志之士,以纪实精神为旗帜,以鲜活的在场感感知着当下社会。虽然表达空间还多受限制,但独立纪录片已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纪录产业的融合与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为纪录片带来了日益多元的发展机遇。本论文将主要采用“作者论”与多学科理论下的文本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辅以对纪录片导演的访谈,聚焦周浩的纪录片创作,并对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向做整体的梳理与观照。绪论部分概述了周浩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转向,并结合其纪录片的创作历程,进行概括性的评述,梳理周浩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同时对独立纪录片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爬梳剔抉,继而阐明本论文的核心思路及创新点。第一章“纪实的突围:周浩纪录片的话语表达与美学流变”。本章旨在浅析周浩纪录片作品在风格、视点和题材方面蕴含的特质,找寻周浩作品中静态的话语表达和动态的美学流变。一、周浩纪录片风格的形成深受其职业经历影响,他也继承并发扬了直接电影的美学风格,最终让自己的创作形成了兼具深度报道与直接电影的复调表达;二、周浩在其创作中不依赖单一的视点进行影像表达,而是在“摄像机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基础上,重新思索导演与摄影机、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一种游移的创作视点;三、周浩的纪录片将公共空间视为其影像表达的重要舞台,他的纪录片题材都与公共空间领域的运转与流通息息相关,不论是群体描写还是单个人物刻画,都是对公共空间下生存关系的拷问。第二章“现实的投影:周浩纪录片的空间呈现”。本章旨在通过周浩对公共空间的重构来分析纪录片中空间意象的表达与生成。一、通过对中国纪录片和周浩作品中关于公共空间题材的书写来找寻纪录片空间表达的源起;二、以纪录片《棉花》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中通过跨地域空间的并置推进,来呈现对断裂社会和农工命运的考察;三、从周浩纪录片中提取“临时的家”的空间意象,反思漂泊与离乡给人们带来的困境与转变;四、通过《急诊室》和《差馆》两部作品映射多元牵制的社会语境,呈现公共机构运转下的焦虑与迷惘,表达公共空间交往中的撕扯关系。第三章“混沌的真实:周浩纪录片的主体意识建构”。本章通过导演主体意识的介入与建构,探讨纪录片真实性、伦理与道德、社会意识偏离等问题的产生与消解。周浩的纪录片一直在反思导演与被摄对象的关系演变,导演在承担了纪录片原罪之痛的同时,也试图用主体意识的介入消解社会意识的偏见与异化,周浩在主体意识介入的同时也做好了留白,让观众能够在真实影像的感召下,重塑对社会意识的觉知与体认。第四章“成长的觉醒:独立纪录片生产机制的转变”。本章选取笔者与周浩、郭静、吴建新三位纪录片导演的访谈,并结合导演的创作路径来探析当下中国纪录片生产机制的转变,主要从导演多重身份的构成、体制内外的合作、纪录片的制作到传播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提供经验与参照。结语部分总结了周浩纪录片之路的探索与突破,拒绝被定义和标签化,在观照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持续思索着纪实与真实之间的冲突与纠葛,在独立纪录片迎来回归大众的机遇时,他的创作历程对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纪录片也在彷徨与期待中开始颠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