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影像技术的人文表达——以中央新影的人文纪录片(2000-2010年)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影像便具有天生的纪实性。纪录影像经过了政论片时代,直接电影、真实电影阶段,到如今新纪录电影、商业纪录片蓬勃发展,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研究者对影像的本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视觉时代的来临,给予了纪录影像多种表现形式技术和理念层面上的支持。   国内的纪录影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以政论性汇编新闻片的形态出现,当时的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掌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绝大多数胶片纪录影像素材,因此80年代以前的纪录影像基本上带着浓厚的官方色彩。80年代末,一部《望长城》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形态,记者出镜、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转变已经带有了人文关怀的印记。90年代民间的新纪录运动,更是把人本、关注社会现实的纪录观念深入人心。新世纪以来,纪录影像的形态逐渐多样化,以中央新影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纪录片,通过视觉技术领域的精益求精,传递影像背后的人文关怀。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中央新影的人文纪录片为研究文本,以这些纪录影像人文关怀的技术维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文纪录片的画面、声音及时空结构等技术维度进行具体的解构和研究,意在揭示纪录片技术手段背后的人文关怀。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一份借鉴,同时也为影像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现代科技文明既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又推动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投入到消费中。但现代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诸如亚健康之类的生存困境。人们开
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一种名为“微博客”的新事物已经出现便引起了媒体和IT行业的关注。它独有的特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的广度、开创了人际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