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版权法上的间接责任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729508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版权法是以规定版权人享有的一系列“专有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因此,如未经版权人许可,也缺乏“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等法定抗辩理由,而擅自实施受版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复制、发行、表演和改编作品等,即构成直接侵犯版权的行为。基于这种直接侵犯版权专有权利的行为而承担的责任,可被称为“直接责任”。然而,根据一些国家的立法和判例,某些与侵权者或其侵权行为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人,即使没有直接实施受版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也应承担责任。同时,某些行为虽然并不受版权专有权利控制,但行为人也因为该行为可能导致版权侵权或扩大侵权后果而承担责任。由于这类责任的起因并非是责任人实施了直接侵犯版权专有权利的行为,因此可被称为“间接责任”。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笔者首先考查了间接责任的概念与历史发展,指出间接责任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及时有效的为权利人提供充分的救济,强化对权利的保护,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间接责任”与“间接侵权”并非同一概念,间接侵权只是导致间接责任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笔者立足于前网络时代的版权制度,着重考查了这一技术背景下英美法系版权法和我国版权法上的间接责任制度,指出在英美法系内部,“间接责任”的确立方式、分类和适用范围有很大差异,说明间接责任制度的构建受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或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国现行版权立法中关于间接责任尚无成体系的完整规定,只在个别单行法规中存在零星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已有不少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司法判决。  第三部分笔者着眼于互联网络这一新的时代技术背景,考查了间接责任制度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应对这一挑战其自身的发展与调整,指出虽然前网络时代版权领域有关“间接责任”的立法和判例仍然可以作为法官判案的基础,但网络环境毕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法官对于如何适用法律规则的不同理解可能影响判决结果,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严格解释传统规则,可能对网络服务产业的发展造成极端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相对于传统规则进行一些调整。  第四部分笔者对我国版权间接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初步建议,认为我国现有的关于版权“间接责任”的零星规定存在较多缺陷,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依据也有其局限性,近期内应当通过修改《著作权法》引入对“间接责任”的具体规定,具体应借鉴英国对“从属侵权”的立法体例,即在版权法中将常见的构成“间接责任”的情形加以清楚地列举,并规定其构成要件。  
其他文献
专利权利要求决定专利的保护范围,是专利的核心。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专利申请撰写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关利益主体的理解能力不同等原因,法院在专利侵权判定中经常得对权利要
在中国美术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上,陶艺系同学们的用心之作,真切地诠释了难得的哲匠精神,诠释了物、心、技的完美合一,这种连结让他们从浮躁回归平实,沉下心来,专注当下。  胡敏老师说:“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都具有符合其时代的特征。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各种方向的文化碰撞、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使得今天的陶艺作品必然走向多元化。”而这次陶艺系的毕业展也正呈现了多元化三个字。  “典”音同“点”,万物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