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教育研究者都在积极倡导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使学习者获得真正知识的有意义学习。教师作为学与教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信息的呈现让学习者感知所学的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与记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对同一材料的多种表征进行建构和协调时,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一种新型的呈现形式——计算机动画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领域。这种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具有多维性、融合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媒体,在呈现知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影响着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界定动画呈现的概念,并依据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探索和归纳了动画呈现设计的流程及具体策略。在此基础上,选取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设计相关的案例,结合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尤其是感知学习风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动画呈现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本研究的成果主要有:(1)从理论角度明确了动画呈现的概念,总结了动画呈现的一般设计流程和具体策略,并设计了具体的动画呈现方案,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动画呈现设计的范例。(2)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将动画呈现与思维导图结合使用。这种融合了思维导图结构特征的动画呈现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回忆。(3)通过在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动画呈现的实验研究,对动画呈现的使用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动画呈现方式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各种类型的学习者对于动画呈现方式的反馈结果,即动画呈现方式最适合视觉型、混合型、视触型三类学习者。总之,动画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笔者认为,动画呈现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及其他课程中(如化学、物理等)都值得推广。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总结,为其他学科中的动画呈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