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及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AML的10-15%,成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90%以上的APL患者可检测到伴有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APL临床表现凶险,病情进展迅速,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本病的特点,曾经是死亡率最高、生存时间最短的AML之一。近年来,由于维甲酸(ATRA)及亚砷酸(ATO)的应用,明显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及复发率,使其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血液病。尽管如此,初治的APL中仍有5%~10%的患者在诱导治疗中早期死亡,另有部分患者在诱导缓解后复发,主要为白细胞(WBC)≥50×10~9/L。目前,初诊时白细胞数量高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主要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目的分析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高危APL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初诊APL245例,依据《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预后分层标准将初诊时WBC≥10×10~9/L的APL患者定义为高危组,WBC<10×10~9/L的定义为中低危组。分别给予ATRA、ATO及蒽环类或者阿糖胞苷进行诱导治疗,缓解后给予3疗程巩固治疗,后序贯给予ATRA、ATO及不同化疗方案、甲氨蝶呤(MTX)、6-巯基嘌呤(6-MP)等交替维持治疗,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发生DIC者,积极输注血小板、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血制品。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早期死亡率、5年总生存率(OS)、5年无病存率(DFS)、复发率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率(CNSL)。结果高危组与中低危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6;P=0.875);高危组初诊时血小板(PLT)明显低于中低危组(P=0.01),以PLT<40×10~9/L为临界值,高危组与中低危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6.4%(55/72)、58.4%(101/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危组与中低危组相比,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及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均较高(P=0.013,P<0.001),但二者对预后并没有显著不良影响。高危组较中低危组具有更高的DIC发生率(6.9%对1.7%,P<0.001)、早期死亡率(13.9%对2.9%,P=0.001)与更低的CR率(83.3%对94.8%,P=0.003)。若两组均除去早期死亡患者,高危组与中低位组患者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对97.6%,P=0.721)。预计5年DFS率及5年OS率高危组均明显低于中低危组(72.6%对89.6%,P=0.046;82.3%对94.8%,P=0.002)。达CR的APL患者,高危组复发率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低危组(9.7%对6.4%,P=0.021;8.3%对2.9%,P=0.047)。诱导治疗给予ATRA+ATO+蒽环类+阿糖胞苷方案及增加鞘内注药次数明显降低了高危组APL的早期死亡率及CNSL发生率。结论1、高危APL患者起病凶险,早期死亡率及复发率较高,预后明显低于中低危组患者。2、针对高危患者应尽早开始ATRA+ATO+蒽环类+阿糖胞苷方案诱导治疗,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DS的发生,可降低其早期死亡率。3、延长维持治疗时间,适当增加鞘内注药次数,能够预防高危APL患者复发及CNSL发生,提高预后生存时间。4、FLT3-ITD基因突变对高危APL患者的预后可能并无显著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