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以后,该区域内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发区数量有所增加。目前,产城融合已经成为评价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目标之一。要想真正达成产城融合这一目标,就必须准确理解和融入居住和就业、产业化和城市化、产业和城市功能理念。目前,学界针对城市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产城分离”现象进行了一定研究,不过就怎么样才能够科学合理的测算产城融合情况,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长三角城市群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产城融合理念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当中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鉴于此,笔者将选择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本论文立足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对人、产业与城市三者的融合进行全方位考虑,基于此来建立指标体系,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共33个,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选取2012-2016年长三角26个样本城市的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出各城市最终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值,从而得出长三角产城融合的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可更加准确且合理的衡量产城融合度,可以对长三角各地级市的产城融合度差异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最终的测度结果显示:各城市间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的产城融合发展在空间格局上主要围绕上海,苏州、南京与杭州这三大都市圈围绕其形成簇状经济圈,和南翼城市相比,北翼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相对高一些;就区域而言,长三角的产城融合水平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其中,各省省会城市的产城融合度都要高于非省会城市。从各城市的纵向比较来看,大部分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在这五年内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各样本城市产城融合度的综合得分结果来看,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真正达成人、产业与城市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与高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须解决如下一系列问题:第一,由于地理位置邻近,生产要素类似导致长三角城市间或城市内部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第二,大部分产业园区只具备产业功能,较为单一,相对于产业发展程度,城市功能配套仍然欠缺;第三,“职住分离”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人才流动幅度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目前最能体显城市产城融合程度的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内部创新以及空间布局三个角度与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模式进行对比,并以目前国内常州市、特色小镇、上海青浦开发区等产城融合模式为例,尝试探究以各种优化模式带动城市产城融合的途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及优化模式,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各城市产城融合的三个建议,即培育城市主导产业,明确各自战略定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城市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