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羰基还原酶催化法合成磷酸西他列汀关键手性中间体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生物催化法制备光学活性化合物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微生物羰基还原酶催化前手性羰基还原合成手性醇,已成为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重要合成途径。本文对利用微生物羰基还原酶催化法不对称还原4-氧-4-[3-(三氟甲基)-5,6-二氢[1,2,4]三唑并[4,3-a]吡嗪-7(8H)-基]-1-(2,4,5-三氟苯基)丁-2-酮(2)合成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磷酸西他列汀关键手性中间体(S)-3-羟基-1-[3-(三氟甲基)-5,6-二氢[1,2,4]三唑并[4,3-a]吡嗪-7(8H)-基]-4-(2,4,5-,三氟苯基)丁-1-酮((S)-1)进行了研究,实现了(S)-1高效、高对映选择性的制备。采用分级筛选模型,从12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能够以苯乙酮为唯一碳源生长的89个菌株。其中24个菌株能够将前手性酮2还原为1。编号为40-1的菌株表现出最高的羰基还原酶活性和对映选择性,被选为后续研究的目标菌株。该菌株经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命名为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XW-40。利用响应面与单因素法对类产碱假单胞菌XW-40产羰基还原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为:D-果糖13 g/L,牛肉膏11.2 g/L,蛋白胨28 g/L,NaCl 4.6 g/L,MgSO4?7H2O 1.2 g/L,KH2PO4 1.0 g/L,pH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培养时间为36 h。在优化的条件下,类产碱假单胞菌XW-40菌株所产的羰基还原酶活力达326 U/g(干重细胞),较优化前提高了23%。通过对该菌株还原2制备(S)-1工艺的优化,确定最佳的底物浓度为10 g/L,细胞浓度为80 g(干重)/L,辅底物为5%(w/v)葡萄糖,助溶剂为10%(v/v)DMSO;最佳pH为7.0,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产率>99%,ee值>99%。进一步对细胞的重复利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5个批次后的收率仍为47%,即在1L的反应体系中使用同一批次的细胞,可以生成的产物量高达37.4 g。为了提高底物的初始浓度与减少反应中底(产)物对羰基还原酶的抑制作用,采用树脂原位吸附技术,将底物先吸附于大孔树脂XAD-7上再加入反应体系进行转化。使用此树脂原位吸附策略,使得底物初始浓度由10 g/L提高至25 g/L,反应45 h后,产率为90.5%,ee值>99%。为提高生物催化剂的稳定性,对类产碱假单胞菌XW-40细胞的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1.5%(w/v),CaCl2的浓度为3%(w/v),细胞的包埋浓度为16%(w/v),固定化时间为6 h。采用在此最佳条件制得的固定化细胞进行还原2合成(S)-1的反应,底物的浓度为10 g/L,细胞终浓度80 g/L,反应时间35 h,产率为98.8%,ee值>99%。
其他文献
本课题从Geobacillus属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三个耐热性转酮酶基因,并将其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可溶性表达验证。选取α位无羟基、a位羟基构形分别为R和S构形的三类转酮酶典型的
<正>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单身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像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本书研究的正是这个越来越普遍的单身现
<正>自1993~2006年,我们收治糖尿病足153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53例中,男92例,女61例。年龄44~88岁,平均72.78±7.63岁。糖尿病病程0~40年,平均12.79±10.12年。糖尿病足2天~3
会议
目的比较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阳性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10 d序贯疗法治
<正>《亮剑》是笔者非常喜欢看的几部电视剧之一。每次看都有新的认识,《亮剑》剧情案例中的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观点一:领导须具备知人善用的理论剧情案例:新一团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不同地区桔全爪螨田间种群雌成螨对四种杀螨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万州种群2005—2006年对四种杀螨剂的LC50均最低,因此视为相对敏感种群。另外4个桔全
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后,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从五年转换成四年制。我校于2014年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了相应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