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正在通往世界汽车工厂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978年7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大众汽车公司就上海轿车中外合资经营项目开始接触洽谈。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汽车领导品牌,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起了龙头作用。2001年之前,德国大众一度占据中国轿车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来自中国市场的利润,也一度占据了德国大众全部利润的30﹪以上。然而随着世界车坛巨头开始聚焦中国汽车市场,通用,克莱斯勒,标致,丰田,福特、本田、现代、大宇等世界知名汽车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不断地蚕食着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上演了一场世界知名汽车逐鹿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从2002年开始,大众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当年市场份额下降为40﹪,2003年降到32﹪,去年滑坡到25.1﹪,目前已经下滑至18﹪。与此同时大众在中国的利润急剧下滑。2004年大众在中国的利润率为零。2005年上半年两个大众共销售26.5万辆,还不到产能的三分之一。2005年第一季度大众在中国的业务陷入运营亏损,旗下两家中国合资企业的盈利状况,已从1年前1.06亿欧元的利润,恶化至1700万欧元的亏损。
经济学有条最基本的规律:降低价格将提高销量。这条规律被包括德国大众在内的几乎所有汽车厂家反复验证。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利润占5﹪,管理成本占10﹪,工资占25﹪,采购成本占60﹪。由此可见,采购成本对企业的利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缓解成本压力,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是大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要想摆脱在中国的困境,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降价,包括整车、配件和维修价格。无论大众的产品本身怎样好,要想增加更多的销量或维持现有的销量,就必须降价。但这个降价必须以成本降低为基础,否则企业不会支撑太久。高昂的成本使大众在中国市场逐渐丧失了竞争力。南北大众合资公司的成本高于其他厂家的原因,最主要来自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高是老汽车企业的通病。这个采购成本既包括大量的国外采购零部件,也包括国内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南北大众都是暴利年代成长起来的汽车企业,其配套商已经习惯了高价高利润,让配套商降低成本很困难。而新兴的汽车厂家,无论是合资的还是自主品牌企业,由于是在激烈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配套的成本都要低一些。德国大众公司和中国大众合资公司已经达成共识,降低采购成本的重任需要双方共同担当。
以上所述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导论中对德国大众康采恩,中国大众两个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了介绍。第二章详细解释和界定了采购这个概念以及采购的目的和任务。大众采购过程将在第三章中加以分析。这里将详细介绍大众采购中前期采购,全球采购,项目采购,专业采购和本土采购这几个重要过程。第四章阐述了大众和中国合资公司在采购合作中涉及到的物流以及采购过程。分析中国大众合资公司与大众康采恩采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五章的内容。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互间缺乏认可接纳,采购过程不透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供应商迁移。比如合作双方缺乏积极主动的沟通对话,配件价格过高,缺乏统一的供应商引入政策等等。第六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大众合资公司没有完全引入德国大众完善健全的采购机制。比如到目前为止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采购过程仍然缺乏重要的采购环节,一汽大众采购过程还没有前期采购,上海大众没有与全球采购相匹配的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积极有效完备的采购机制。引进德国大众先进的采购体制,重建中国大众采购体系,创造一个高效的采购环境,是解除这一弊病的良药。
大众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降价。降低成本,首先降低采购成本,引入更多的新供应商到大众中国采购体系中,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采购体系是中国大众合资公司和德国大众公司共同的既定目标,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对高成本之痛有切身体会的大众汽车会从降低采购成本着手,努力增加产品竞争力。面对困境,反思调整中国市场战略,重振中国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