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预后指数[8]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诊治的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该研究组的性别、发病年龄、B症状、ECOG评分、结外侵犯部位、Ann Arbor分期情况、发病时乳酸脱氢酶水平、GCB/non-GCB病理亚型、中期PET-CT结果、治疗方案、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等因素,采用新预后指数和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生存资料及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评估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的计算采用Crosstab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患者中男性41例(58.6%),年龄>60岁者27例(38.6%),有B症状者18例(25.7%),ECOG≥2分者14例(20.0%),结外累及部位≥2处者19例(27.1%),发病时LDH水平高于正常者34例(48.6%),Ann Arbor分期为III-IV期者44例(62.9%),病理亚型为non-GCB者46例(65.7%),中期PET-CT结果为阳性者16例(22.9%),阴性者54例(77.1%)。中期PET-CT结果为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PFS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77.8%vs 31.3%,P<0.001),两者的3年OS率有显著差异(87.0%vs 56.3%,P=0.004)。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低危组22例(31.3%),低中危组25例(35.7%),高中危组19(27.1%),高危组4例(5.7%),3年PFS率分别为77.3%、68.0%、36.8%、25.0%,3年OS率分别为90.9%、88.0%、68.4%、25.0%。根据新预后指数评分,低危组23例(32.9%),低中危组27例(38.6%),高中危组16例(22.9%),高危组4例(5.7%),3年PFS率分别为91.3%、70.4%、31.3%、50.0%,3年OS率分别为100.0%、81.5%、56.2%、50.0%。与中期PET-CT相比,新预后指数具有更高的预测DLBCL患者3年内进展和死亡的灵敏度(56.5%vs 47.8%,64.3%vs 50.0%)和阴性预测值(80.0%vs 78.7%,90.0%vs 87.0%)。与IPI评分相比,新预后指数能更好地区分低危组和低中危组(3年OS:新预后指数:100.0%vs 81.5%,P=0.028,IPI:90.9%vs88.0%,P=0.715)、低中危组和高中危组(3年PFS:新预后指数:91.3%vs70.4%,P=009,IPI:77.3%vs 68.0%,P=0.797),具有更高的预测DLBCL患者3年内进展的灵敏度(56.5%vs 53.6%)、特异度(85.1%vs 81.0%)、阴性预测值(80.0%vs 72.3%)和符合率(75.7%vs 70.0%)以及预测DLBCL患者3年内死亡的特异度(80.4%vs 75.0%)、阳性预测值(45.0%vs 39.1%)、阴性预测值(90.0%vs 89.4%)和符合率(77.1%vs 72.9%)。结论:化疗中期PET-CT是DLBCL独立的预后因子,而新预后指数是一个更加综合性、个体化的并且优于IPI评分的预后评估模型,为化疗中期后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其对于低危组和低中危组、低中危组和高中危组具有较好的危险区分能力,具有较高预测DLBCL患者3年内进展和死亡的价值,其在高中危组和高危组的区分能力的证实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支持,而能否根据其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参与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