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民居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与地域气候等因素共同映射的结果,蕴含在地域民居中的建筑经验亟待挖掘和利用。在全球能源短缺而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定量研究地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经验,对指导绿色建筑空间营建具有积极意义。浙北湖州筒屋式民居因其面宽窄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其组团排列的布局以及内部天井、狭长通廊相连的空间构造,为地域建筑气候适应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论文在对浙北筒屋民居单体进行热工实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筒屋空间形式及室内构造对自然通风的影响。从风压及热压两方面,分析不同通风方式下的筒屋空间通风效果。通过热工实测,研究了筒屋冬夏季温、湿度及风速规律。发现筒屋夏季湿热,冬季湿冷,夏季与冬季应分别做好通风隔热和保温。夏季筒屋室内及天井内温度随高度增大,冬季相反。后天井温度略低于前天井。筒屋通廊处风速最大,天井风速较弱,天井上部风速大于下部风速。通过风压通风模拟,研究了风向、天井有无及室内通风口开闭对通风的影响。得出筒屋风压通风的动力为迎风面与背风面间的压力差及筒屋上方负压对天井的拔风作用,天井、通廊对室内通风有积极意义。夏季盛行风向SE通风优于冬季盛行风向WNW,垂直来风通风优于侧向来风,筒屋二层中、后落房间通风较差。天井的存在有利于加强筒屋二层房间通风,后天井更有利于提高筒屋室内整体通风水平。通过热压通风模拟,研究了天井有无及屋面温度对通风的影响。筒屋热压通风的动力为天井上、下部及室内房间的温差,天井两侧房间及下侧气流被抽动上升,从天井口流出。天井的热压拔风对室内通风有积极意义,单天井时天井及两侧房间室内风速大于双天井,天井上部风速大于底部。屋面与天井底部温差增大会增加天井及室内风速,当温差增大至一定值时,风速的增大效果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