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环境的改变,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偏低。随着年龄的增加,空巢老人与子女见面和交流的机会日渐减少,受空间、时间和生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空巢老人面临生活困难时,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任其发展将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分为两方面:现状研究和干预研究。首先,运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武汉市R社区随机选取70名空巢老人发放问卷,了解该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现状,进而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该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该社区空巢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其次,干预研究依据现状研究的结论,即空巢老人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选取实验组对象2名,对照组对象2名,以叙事疗法理论为依托设计个案干预,通过两名空巢老人对生命故事的回顾和叙事,寻找使其主观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引导案主将问题与个人相分离,通过对边缘故事和例外事件的叙事,挖掘案主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认知,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者协助案主重新建构新的叙事,强化案主解决生活困境的能力,进而提升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对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前后测结果和干预效果的评估,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2)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年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60-64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70-74岁、75-79岁和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p<0.05;70-74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p<0.05;75-79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p<0.05。这些表明,60-64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70-74岁、75-79岁和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70-74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75-79岁年龄段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空巢老人。(3)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居住情况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空巢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空巢时间在半年以下的得分显著高于空巢时间在两年以上的主观幸福感得分,p<0.05;空巢时间在两年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空巢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主观幸福感得分,p<0.05。这些表明,空巢时间在半年以下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空巢时间在两年以上的空巢老人;空巢时间在两年以上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空巢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空巢老人。(5)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反之则越低。(6)武汉市R社区空巢老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7)叙事疗法对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提升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挖掘案主自身的价值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不良认知和负性情绪,构建新的叙事,强化案主解决生活困境的能力。本研究依托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整个个案干预过程进行总结,即叙事疗法对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提升有良好的效果;结合研究者的干预过程从生命故事的讲述、解构叙事以及建构新的叙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最后从社会工作价值观、激发案主参与的积极性、社工对叙事疗法的掌握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