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寒草甸是香格里拉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游客在香格里拉的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旅游旺季,游客主要采取徒步的方式对高寒草甸进行旅游观光,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短期集中踩踏对草甸植被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保护香格里拉高寒草甸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保护草甸旅游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开发,需要弄清短期集中踩踏对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特征,然后据此对草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为了解短期集中踩踏对香格里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短期影响,并探讨植物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特征,本研究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境内的高寒石质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踩踏实验收集数据,从群落外观变化和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两方面分析旅游踩踏对草甸植物群落的短期影响,从植物群落对踩踏干扰的抵抗力和短期恢复力分析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特征。其中,以植被盖度(包括平均相对盖度(Relative Vegetation Cover, RVC)、物种盖度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Cover, Cover STD))和植被高度(包括平均高度(Height)、物种高度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Height, Height STD))为指标分析踩踏对群落外观的短期影响;以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优势种综合优势度(Summed Dominance Ratio, SDR)和伴人种综合优势度为指标分析踩踏对群落物种组成的短期影响;为探讨踩踏对植物群落的综合影响,考虑用植被外观指标和部分植被物种组成指标,即植被盖度变化率、高度变化率和群落物种数变化率构建综合植被指数(Vegetation Synthesize Index, VSI);对踩踏2周后的观测数据,采用GM(1,1)建模方法构建“踩踏强度—植被相对盖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踩踏强度和植被相对盖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结合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确定草甸植物群落对踩踏干扰的抵抗力;以踩踏1周后的植被相对盖度损失量为参考,分析踩踏2个月后植被盖度的短期恢复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踩踏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降低,群落中不同植物的盖度标准差和高度标准差均减小——群落中不同植物的高度和盖度都趋于均匀化,群落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垂直分层结构变差;(2)踩踏实验没有引起植物群落物种数的明显变化,物种数的波动更多的体现了季相变化,但踩踏对群落的物种组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群落中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组合发生变化,尤其是高强度踩踏使伴人种的综合优势度增加,甚至取代群落中的原优势种或成为主要伴生种;(3)综合植被指数表明低强度的踩踏也会对植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踩踏2个月后,200次踩踏对植物群落造成的综合影响仍然显著存在;(4)采用GM(1,1)方法构建的踩踏强度和植被相对盖度之间关系模型能体现植被盖度的变化特征,模型精度也达到合格水平;(5)植物群落盖度对踩踏干扰存在两个响应阈值:217次踩踏(对应植被盖度减少率为20%)和682次踩踏(对应植被盖度减少率为35.5%)。当踩踏强度低于217次时植被盖度下降缓慢且不明显,超过217次后群落盖度明显下降,且下降速率较之前增加;踩踏强度介于217-682次之间时,盖度下降速率较稳定;当踩踏强度高于682次后,群落盖度再次以更大的速率下降。当踩踏强度为217次(第一个阈值)时,对各植被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群落的盖度和高度与对照带无显著差别,但是群落中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组合特征以及伴人种的综合优势度仍与对照带存在差异,据此,确定群落对踩踏干扰的抵抗力特征为:夏季短期内连续踩踏强度低于217次(植被盖度减少率控制在20%以下)可以防止植物群落外观(覆盖度和高度)发生明显变化;(6)随时间增加,群落盖度增加,但是恢复过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以踩踏1周后的盖度损失为参考,踩踏2个月后,植被盖度恢复了75%。本研究明晰了旅游踩踏对香格里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短期影响,并明确了草甸植物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特征,该研究结果可指导当地草甸资源的科学管理,同时,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为滇西北同类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