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慈竹笋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四个角度,对慈竹笋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两年的形态学观测,结合气象学资料,分析了慈竹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后续研究的取样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发笋时期的慈竹笋,其平均最终基径、平均FJOSI不同。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发笋时期的慈竹笋或不同基径的慈竹笋的高度的生长速率不同。2.慈竹笋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笋体与竹箨之间存在异速生长关系。笋体净高/D值的比值,与竹笋总高呈严格的线性关系。3.慈竹笋基部第1节间的伸长生长模式不同于普通节间,不符合“正态分布”型曲线。第1节间发育早于其它节间,伸长速率相对稳定。4.慈竹伸长生长期的起始与毛竹不同。在慈竹笋体生长发育早期,所有节间均未伸长,竹笋高度的增长主要是竹箨生长发育的结果。笋体生长发育早期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慈竹的伸长期,各节间开始逐渐有序地伸长生长,各节间的伸长生长是慈竹笋高度增长的主要原因。5.FJOS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慈竹笋快速伸长期的起始。6.慈竹笋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当竹节结构相对成熟且内部的薄壁细胞积累少量淀粉粒之后,其上方紧挨着的节间开始伸长生长。竹节的成熟早于其上方紧挨着的节间。竹节的成熟是由下至上依次成熟,与节间由下至上依次成熟顺序相一致。7.竹箨在竹笋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结构力学作用,缺少竹箨的帮助,慈竹笋不能正常生长。节间或者竹笋的伸长生长需要其对应的竹箨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8.在箨环附近的竹节内部,存在一种板状的特化维管束。在此特化维管束周围,细胞核明显的薄壁细胞将特化维管束与纵向维管束联系在一起,并且横切面上靠近特化维管束的纵向维管束并不确切地“向心”,转而“向特化维管束”。在特化维管束的径向近心端分布着丰富的“韧皮部结”。这种特化的维管束及其周边组织可能构成了一个存在于竹节内部的物质转运调配中心,将竹箨、竹节、节间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