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国以来,江苏省的水稻育种技术不断取得巨大成就,水稻单产量年年增加。在肯定了农业生产关系得到解放,水稻生产各要素投入适当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品种改良所起到的突出作用。通过省内一大批优秀科研单位的精心努力,近年来培育了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为江苏省水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共育成30个品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其中籼稻5个,粳稻25个。这些品种自推广以来,江苏省水稻产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本文基于建国以来江苏省水稻产量的变化特征,针对水稻品种改良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土种改良种、籼稻改粳稻、高秆改矮秆、常规稻改杂交稻以及超级稻品种等五次品种改良技术与江苏省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良种取代土种,粳稻取代籼稻以及矮秆品种的推广使得江苏省水稻的单产量几乎上升了一倍。此阶段是江苏省水稻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七八十年杂交稻品种的广泛推广则使得江苏省水稻单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由1976年的4051.64公斤/公顷提高到7500公斤/公顷。近年来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进一步弥补了水稻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的不足,从提高水稻单产水平上继续推动其总产量的稳步上升。对于省区内13个市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的差异,本文利用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技术效率损失模型,对2004~2006年江苏省13市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选取了灌溉条件、稻作区虚拟变量及新品种均产量等作为效率损失模型的自变量。利用软件Frontier4.1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播种面积对其产量的影响仍很大,而劳动力投入和物质资本要素对水稻产量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弹性系数为负。在技术效率损失方面,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劣、地区的差异及新品种均产量的高低对水稻产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造成了江苏省不同稻作区水稻产量迥异的重要原因。科技进步尤其是品种改良技术进步对江苏省水稻种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认为在研发和选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中应走产业化道路,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则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同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结合了配套良法的良种推广将使得水稻产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的重要稻作区,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品种利用率,同时还需要对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如灌溉、土壤等)加大整治,从而带动全省水稻产量的进一步上升和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