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是在当代文坛崛起的一个新群体,他们从个体书写到群体亮相,颠覆了文学在传统意义上的理念和成才模式,呈现出以青春叛逆为基点,低龄写作为卖点,包装炒作为支点的特质。狂放的姿态,个性的语言,小资的生活,时尚的情调等合成其特色。“80后”青春文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其忠实的读者。但是透过华丽的语言,在“80后”的文本中却缺少一种对文化的自我认同,匮乏的灵魂正在无形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学精神。本文尝试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来阐释形成“80后”创作特质的独特文化背景,归纳为“一纵两横”:“一纵”(第一章)指历史的纵向的文化背景,即“文革”。“文革”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形成了文化断层,而断层后成长起来的“80后”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依托后,便存在于文化价值的真空中,成为悬浮的一代。“80后”的作品普遍缺乏一种内在的文学精神以及一种信仰理想的境界,而他们所热衷的反叛则显现为“在传统外反传统”的特点,即将颠覆建立在对人类精神深度的漠视之上,这种失却了继承性的革新实现不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性发展。在对时尚化的不断追求中,“80后”文本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精神游离、价值迷失的生存状态。“两横”(第二章和第三章)指与“80后”成长伴随着的孤独并同时受到来自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独生子女以前所未有的庞大群体出现,集中了社会家庭所有爱和恨的他们,叛逆、孤独、脆弱、自恋,这些特质都纯粹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性格的不健全、情绪的压抑、精神的迷茫,孤独的他们在政治生活向经济生活转型的同时,轻易地被物质俘获,文学成了他们追逐享乐的游戏和获取名利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打造成“文学天才”,甚至连五六岁的孩子都提前出场时,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追求利润的商家共同导演了一场商品时代的低龄化写作热潮,“写作神童”的成功推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之上,而他们笔下所呈现的物化的时尚化的青春情感当然就不是贫穷孩子所能体会的。第四章,主要论述在纵向和横向的合力作用下,“80后”青春文学所潜伏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文学的“泛化”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使文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消失。而这种审美距离感的消失将直接宣告“读者已死”的时代来临,并可能会引发文学精神的危机:文学丧失了应有的对现实的反思精神,文学的艺术想象力与审美超越性消解,文学本该拥有的彼岸性与精神家园不复存在。如果没有这“一纵”,即没有出现文化断层,“80后”依然背靠传统,那么“两横”就不可能会如此嚣张和肆虐。也就是说,假设文化断层这一说法不成立,“80后”并没有陷入一种价值真空,那么他们即使颠覆反叛也不会导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即使孤独自我也不会陷入自我玩味的空洞,即使面对名利也不会允许文学沦为市场的工具。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80后”作品缺乏思想积淀、文学精神和理想信仰并日益通俗化、消费化的现状,致命诱因并不是来自于西方话语或商品经济的冲击,而是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在他们这一代彻底断裂,从而导致“80后”陷入了一种人生价值、文学精神的虚无中,使他们的作品距离文学的理念越来越远而轻易陷入物欲主义的牢笼,而这可能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文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来探讨“80后”的,批判不是为了打倒“80后”,也并不认为他们是不可救药的一代,相反,正因为他们充满了灵气,蕴涵着了无限希望,我们才需要去探讨其成因,找出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