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195冷轧钢板因其具有优良的塑、韧性和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在我国低碳薄钢板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在进行Q195冷轧钢板生产时,普遍存在屈强比偏高问题。屈强比(YieldRatio=ReL/Rm)是衡量材料冷变形和均匀延伸能力的重要指标。屈强比高的钢板由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到最终断裂的形变容量小,严重影响了钢板的成型性能和结构设计安全性。因此,研究屈强比影响因素对钢板屈强比控制和开发低屈强比钢材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泰钢1780产线(板宽<1780mm)和950产线(板宽<950mm)生产的Q195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探讨了导致Q195钢板屈强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再系统研究了退火工艺对Q195冷轧钢板微观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以此探究退火工艺是否可以解决Q195钢板屈强比过高的问题。对泰钢Q195钢板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可知,其屈强比为0.68~0.83,高于普通碳素钢屈强比要求(0.60~0.65),主要因为屈服强度偏高(281~338MPa)。进行组织观察和夹杂物分析可知,1780产线Q195钢板屈强比偏高的原因主要为:热轧钢板组织在厚度方向上不均匀,心部组织细小,表层组织粗大;钢中难变形的A1203及其复合夹杂物含量过高且细小弥散。950产线Q195钢板屈强比偏高的原因主要为:热轧及退火钢板组织均匀但过于细小;钢中难变形的A1203及其复合夹杂物含量过高且细小弥散。细小弥散的夹杂物造成了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提高了钢板的屈强比。对Q195冷轧钢板进行了模拟罩式退火,研究了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Q195冷轧钢板显微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小时恒时退火时,1780产线Q195冷轧钢板在610℃时完成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从610℃升高到760℃,钢板组织均匀性得到提高,但晶粒没有明显长大,因此屈服强度未明显降低,屈强比依然偏高。950产线压下率为58.5%和86.1%的Q195冷轧钢板分别在580℃和550℃时完成再结晶,大压下率钢板的再结晶温度更低,且再结晶晶粒越细小;随着退火温度由640℃升高至760℃,950产线Q195冷轧钢板组织均匀性得到提高,晶粒略微长大,故屈服强度随之降低,屈强比由0.92降至0.84,但仍高于普碳钢屈强比要求。在670℃和730℃恒温退火时,两条产线的Q195冷轧钢均在5min内完成了再结晶,说明冷变形金属在高于再结晶临界温度条件下,再结晶过程可以迅速完成。保温时间在30min内,硬度下降较明显,而保温时间由30min延长至7h过程中,硬度降低较小,晶粒尺寸仅略微长大。综上所述,两条产线生产的Q195钢板都无法单纯通过调整退火工艺来改善因夹杂物过多而造成的晶粒细小问题,降低屈强比的效果不明显。两条产线都需要优化冶炼除杂工艺,提高钢水纯净度;1780产线还需要在热轧过程进行工艺优化,提高热轧组织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