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解毒消痈方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验证以脾虚为本,浊毒、湿热为标的病机理论而立法组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方法:采用临床对照法,参照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纳入标准为具有临床症状,治疗前半个月内肠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将入选的病例,按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类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服用解毒消痈方,对照组服用硫氮磺胺吡啶,两组均是三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不再给予任何其他的治疗药物。其中观察指标有:1、临床症状的改变,采用统一的表格于用药前后记录患者腹泻、腹痛、粘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纳差、腹胀、乏力、舌质、舌苔、脉象等临床表现观察并记录。2、肠镜的改变主要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3、用胶乳凝集反应法测定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
结果:
1、临床症状的改变: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1.3%,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2、肠镜的改变:治疗后治疗组肠镜总有效率94.33%,对照组肠镜总有效率为74.67%,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对血清中hsCRP含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的hsCRP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测得血清中的hsCRP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的hsCRP含量较治疗前都有所下降(P<0.05),但是治疗后解毒消痈方药组的hs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临床研究表明,解毒消痈方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病理征象,提高免疫功能,预防癌变。其疗效作用优于硫氮磺胺吡啶对照组。研究结果从临床疗效角度,证实了以浊毒为基本理论制定的解毒消痈方药治疗UC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解毒消痈方药之所以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是通过降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而降低炎症的发生。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解毒消痈方药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核因子-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病理生理过程。Cox-2和前列腺素族均受NF-κB调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解毒消痈方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Cox-2和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为解毒消痈方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动物造模用三硝基苯磺酸水溶液0.4ml(100mg/kg)+50%乙醇0.25ml灌肠的方法进行,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每组动物10只,共分6组,为模型组,空白组,解毒消痈方药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以及硫氮磺胺吡啶组。造模后第二天开始分别给以解毒消痈方药和硫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实验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实验一是观察药物治疗后大鼠结肠病理形态的改变及对结肠粘膜NF-κB表达的影响。实验二是观察中药复方(解毒消痈方药)对大鼠结肠粘膜Cox-2表达的影响。
结果:
实验一显示:
1、大体观察:各治疗组和硫氮磺胺吡啶组效果均优于模型组,模型组溃疡个数和溃疡面积均较多,中、高剂量治疗组和硫氮磺胺吡啶组溃疡个数和溃疡面积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2、模型组镜下可见溃疡,组织明显水肿、充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低剂量组也可见溃疡,仍有较明显的组织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高剂量组及硫氮磺胺吡啶组溃疡较少,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组织水肿和充血明显减轻,并可见已愈合的溃疡组织,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3、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空白对照组偶见NF-κB表达阳性的细胞,细胞质浅黄色,且阳性率较低,显著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多数为棕黄色,阳性率高。中药高、中剂量组及硫氮磺胺吡啶组的细胞质多为浅黄色或黄色,阳性率低。中药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03;(α=0.003),有统计学意义,与硫氮磺胺吡啶组比较(P>0.003;α=0.003)无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二结果显示:
Cox-2在各组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Cox-2阳性表达率极低为25.00%,在模型组阳性表达率高达80.00%,经过药物干预后发现,解毒消痈方药的中、高剂量组的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阳性率分别为34.38%和33.33%,而硫氮磺胺吡啶组阳性率为32.26%,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α=0.003)。但是解毒消痈方药组与硫氮磺胺吡啶组的Cox-2阳性表达率没有明显差异(p>0.003;α=0.003)。
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解毒消痈方的疗效及治疗机制,其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是通过NF-κB途经,抑制NF-κB和Cox-2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