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北京市污灌区现状及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盐分运移的影响,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柱试验。
(1)通过对北京市不同污灌年限的灌区进行的调查及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发现:由于原有污灌区大多采用的是未经处理的原生污水灌溉,长期灌溉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发生了明显的次生盐渍化,而且Na+、Cl-等出现下移,有污染地下水的危险。
(2)再生水灌溉土柱试验结果表明:①再生水灌溉对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均与灌溉次数有关,灌溉次数少对土壤渗透特性的影响较小;②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再生水中的有机物质会在土壤中累积,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值有微小降低;③再生水灌溉5次后,仅0~10cm土层的土壤全盐量稍有增加,10~30cm土层再生水灌溉之后土壤盐分逐渐降低,土壤盐分累积不明显。SAR在0~10cm土层最大,灌溉5次之后SAR仅为1.90(mmol·l-1)1/2,说明少次再生水灌溉不会引起土壤发生明显的次生盐渍化问题。④通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土壤浸提液电导率的主导因子是全盐量、Cl-、Na+。
(3)清污交替灌溉土柱试验结果表明:①土壤表层全盐量随着清污交替灌溉周期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模拟交替灌溉2个周期后,各层土壤中的全盐量都低于0.1%的界限,仍属于非盐化土壤。②随着清污交替灌溉模拟周期的增加,各土层SAR值变化不大,而且远没有达到15(mmol·l-1)1/2的警戒限。说明清污交替灌溉相对于再生水持续灌溉而言,使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危险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