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电磁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人们普遍担忧电磁场对于暴露于其中的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最近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流行病学研究了静态的电磁场,尤其是极低频率电磁场(extremely low-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ELF-EMF)和射频电磁场(radio 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RF)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众多研究表明,暴露在极低频率电磁场的儿童罹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但极低频率电磁场似乎不增加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但研究结果还缺乏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几年来,人们把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手机的射频电磁场对暴露在其中的人体健康的影响上。人体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平衡的必要保障,其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修订的RF研究规划中,特别强调要进行射频辐射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虽然还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手机射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但由于该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研究和研究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积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讫今所知的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树突状突起而得名。它是唯一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的APC,是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哨兵”地位。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能力,在抗原及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刺激下可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54、CD40、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抗原递呈能力强。本实验从用不同强度(比吸收率)、不同时间的射频电磁场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进行电磁辐照入手,研究其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是否产生影响。目的:研究1800MHzGSM的手机射频电磁辐射对外周血来源的人类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手机射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Ficoll分离液从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中分离贴壁生长超过2小时的单核细胞,用DC完全培养基(含rhGM-CSF 50μg/ml,rhIL-4 10μg/ml及含10%FCS的RPMI1640培养基)孵箱培养3天后,补加DC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第7天收获DC细胞备用。用比吸收率SAR为4W/kg的1800MHzGSM射频电磁场间断辐射(5分钟开10分钟停)DC细胞0小时、1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DC的表型分子HLA-DR、CD80、CD86、CD40、CD11c的比率;用CCK-8试剂检测各处理组DC的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能力的差异;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处理组DC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TNF-α的功能的差异。数据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时表示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果:与假辐射组相比,经射频电磁场辐照处理1小时、12小时、24小时,导致DC的表型分子HLA-DR、CD80、CD86、CD40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且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40在不同时间辐照组DC上呈现时间依赖性降低的趋势,即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其阳性细胞百分率表达逐渐低下。CD11c无明显变化;各辐射处理组DC的allo-MLR能力明显降低(P<0.05),尤其以24小时处理组为甚。各辐射处理组DC的IL-12p70、TNF-α的分泌无显著差异。但LPS刺激组D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射频电磁场辐射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