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质子-核磁共振(1H-NMR)技术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及粪便样品中代谢产物的变化,探讨代谢模式的改变,寻找与大肠癌发病密切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用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运用1H-NMR技术对大肠癌患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及粪便样品进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分析方法对血清样品的NMR数据进行代谢模式分析;根据相关文献和网络数据库对谱图中特征峰进行指认,鉴别特征性代谢产物;采用单变量统计分析来检测粪便样品中代谢产物变化的显著性。【结果】1.在健康对照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大肠癌患者之间血清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发生变化;通过构建PCA、PLS-DA及OPLS-DA模型,均能很好将健康对照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大肠癌患者分开;通过OPLS-DA载荷图,鉴别出23种特征性代谢产物(糖类、氨基酸、脂肪酸及一些中间代谢产物);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血清中乳酸、甘氨酸、丝氨酸、胆碱及3-羟基丁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而琥珀酸、柠檬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脂质、甘油及N-乙酰糖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与大肠息肉相比,这些代谢产物的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也显著变化(P<0.01,P<0.05)。2.在健康对照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大肠癌患者粪便提取液的一维1H-NMR谱图中,共指认出28种代谢产物;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在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除了乙酸降低外,其中丁酸、异丁酸、丙酸的含量是升高的,某些氨基酸的含量也是升高的,而二甲胺、三甲胺的含量是降低的,但这些代谢产物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肠癌患者血清的代谢轮廓发生明显改变,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通路发生紊乱。2.大肠癌患者粪便样品中代谢产物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否可以对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有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运用1H-NMR技术对大肠癌患者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检测与诊断手段,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