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对网络上语言传播形式的影响和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由此也诞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是在网络语境下出现的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以及电子媒体属性的语言形式。随着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以及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语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引起不同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但是,目前大多数网络语言的研究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比如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构成形式、文体以及产生的社会因素;而对网络语言产生的认知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网络语言的产生并非任意或偶尔的,而是有一定理据性的,离不开人们的认知。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范畴化及再范畴化的理论框架,探讨网络语言的生成与理解,并阐释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认知动因。网络交流追求的信息传递效率与速度,决定了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原则”等认知规律决定了网民不可能创造全部的网络语言,因此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就成为了帮助人们构建新概念的有效手段,比如通过简便的旧词新意来造词,大量的缩略词、拟声词和表情符号,以熟悉的词语为典型代表来产生一系列的词组,还有再范畴化条件下的词性转变来满足表达需要等等。这些语言形式无不体现了网络语言生成与理解的简洁、经济。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数据收集;第二章综述网络语言的定义、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及其体现的语言现象,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关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范畴化及再范畴化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从认知角度阐释网络语言经济性所反映的人类隐喻、转喻和范畴化认知思维方式;第五章是结论,归纳研究结果,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