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是人群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以及部分疾病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治疗效果不定,甚至对于症状相似、诊断相同的患者,采取相同的生物学治疗,疗效差别也很大,成为长期困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同时由于慢性疼痛可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近年来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精神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病因学和症状学关系的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我国,疼痛心理学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院门诊和病房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探讨焦虑、抑郁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慢性疼痛的防治策略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期间,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00例我院疼痛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经济收入状况)、疼痛情况(VAS及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病程、治疗情况、最近三个月症状存在时间(即症状累计时间在三个月中所占的比例)、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所有资料录入EPI data数据库,采用采用SPSS11.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评定结束后将SAS和SDS粗分换算成标准评分与国内正常人测试结果相比较,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性格、病程、VAS、症状存在时间、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就诊次数及疗效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98.6%,其中男性251例(50.9%)、女性242例(49.1%)。SAS标准评分49.44±9.27,其中男性标准评分为47.65±7.94,女性标准评分51.29±10.17;SDS标准评分43.79±10.41,其中男性标准评分为42.00±8.92,女性标准评分45.64±11.49。均高于国内正常人模测试结果(SAS 37.23±12.59,SDS 41.88±10.57)。按SAS≥50、SDS≥53划界,有焦虑症状者226例(45.8%),有抑郁症状者108例(21.9%),同时存在2种症状者98例(19.9%)。SAS、SDS得分较国内正常人群偏高,且焦虑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性格、病程、VAS、PPI、症状存在时间、疼痛对生活影响、就诊次数、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抑郁障碍因素相关。抑郁的发生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病程、VAS、PPI、症状存在时间、疼痛对生活影响、就诊次数、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焦虑障碍因素相关。结论:慢性疼痛患者SAS及SDS评分及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并与多种因素有关,焦虑、抑郁在慢性疼痛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慢性疼痛不能单纯视为躯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研究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病因学、症状学及治疗中的作用是疼痛科、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