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随访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rri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被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国内仅有少数有关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短中期随访研究的报道,缺乏有关中长期随访研究,鲜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将对单中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合中医阴阳类证分型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因素,总结中长期随访结果,分析病变特点、中医阴阳类证分型治疗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合中医阴阳类证分型治疗的方案,所有病例均为内科保守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患者,根据中医辩证标准分为阴类证和阳类证,分别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常规予以西医内科治疗;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基础上,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围手术期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总结入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狭窄病变形态学特征和中医阴阳类证分型治疗的异同,对上述因素对手成功率、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共有7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9处病变)入组。其中77处病变成功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7.5%。围手术期(30天内)发生并发症共9例(11.4%)。其中非致残性并发症2例(2.5%),致残性并发症为7例(8.9%),死亡为4例(5.1%),出血性卒中为5例(6.3%),其中3例与球囊选择和导丝穿孔有关;缺血性卒中为3例(4%),其中按SAMPPRIS试验研究的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技术成熟标准,2例缺血性卒中发生在非手术成熟期,1例发生在手术成熟期。手术成熟期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SAMMPRIS试验研究。支架置入30天后共随访68例,失访7例,随访周期6-78个月,平均30.4个月;随访期间再发中风10例,同侧中风7例,其中脑梗死4例,死亡1例,TIA3例,非同侧中风3例。随访期间中药服用率为72.5%。本研究第1、3个月累积中风发生率为0.054和0.07,UCLA随访研究分别为0.203和0.24,WASID试验为0.12和0.16;本研究第24月累积中风发生率为0.2,UCLA随访研究结果为0.245;本研究累积中风发生时间明显滞后于UCLA和WASID研究,中长期累积中风发生率低于UCLA随访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中医阴阳类证对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和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79处病变中,接受影像学随访h26例,其中5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发生率达19.9%,症状性再狭窄占11.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仍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应谨慎开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合中药治疗可能降低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并未呈现较中度狭窄者为高的卒中复发风险;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重度狭窄患者通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获益明显。中长期随访结果提示,血管内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再发。中医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围手术期及疗效方面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中医胸痹证是指人体受到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或其脏腑功能低下时导致心脉不通而产生“心痛”的一类疾病。胸痹证的疼痛部位、性质、表现及预后等均与西医的心肌缺血有不同
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电针疗法对COPD大鼠肌营养不良模型膈肌纤维的结构及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调节情况,探讨电针疗法对COPD模型大鼠膈肌疲劳的调节作用机制。  方法:SPF级雄
对He-Ne双纵模激光器中两纵模的拍频稳定度进行了讨论。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双纵模激光拍频稳定度的因素,推导出在考虑了频率牵引效应后双纵模的拍频稳定度和单模频率稳定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