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不断改变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作为特定区域的经济体,一方面以其拥有的资源禀赋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压力。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实现量的提升,更要关注质的转变,以提升人口素质、城市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不仅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世界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随着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研究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状况对于促进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提升合肥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的见解,随后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为模型测算提供基础。为了确定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具体数值,运用状态空间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该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定量测算承载力数值且可以进行实际值和理想值的比较。最后在测算出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合肥市未来几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本文研究发现: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变化状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2012年,该期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下降状态,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均呈下降状态,仅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度上升,且上升幅度不足以弥补其他子系统承载力下降幅度;第二阶段是2012-2016年,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发展状态较好,其原因主要是各子系统承载力均有大幅上升,虽然水资源承载力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深入探究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可以发现水资源是制约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短板因素,要想提升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必须对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改善。最后通过灰色预测得出,未来几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是稳步上升的,要对合肥市城市发展有信心,不断巩固优势、提升短板,促进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